【新闻】我院青年书写中医药时代篇章

发布日期:2025-05-07 10:06:30 信息来源:机关党委 作者:杨鑫

  五四青年节,我院团员青年深耕中医药领域,勇担传承创新使命。科研工作中,他们以专业与活力探索现代化路径,为事业注入青春动能;临床工作上,他们凭借精湛医术融合古今智慧,守护患者健康。他们以行动诠释担当,成为推动中医药薪火相传的中坚力量,用青春书写传承创新的时代篇章。

  王志明: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针灸推拿科副主任医师

  “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这是六十多年来历届中国援外医疗队不断实践和坚守的中国医疗队精神。我有幸作为中国第20批援津巴布韦医疗队一员参与到这项光荣而伟大的事业中。作为一名中医工作者,在津期间我用中医为当地病患解决病痛,带教当地医务人员针灸、拔罐等中医操作技术,积极推广中医药文化。援外工作让我深切感受到非洲人民对中医药和针灸的信任和渴望。作为一名青年中医人,更应该努力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将中医发扬光大,让中医泽被万民。

  王凯丽: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心血管内科主治医师

  2022年至2023年,我两度前往西藏桑日县藏医院开展对口帮扶工作。我通过开展系统的中医药诊疗服务,运用艾灸、拔罐等中医特色疗法,为高原群众解除病痛,使“治未病”的理念和“简验便廉”的中医特色逐渐融入到当地的医疗体系。

  在临床带教方面,我针对藏医院的住院医师开展了“一对一”的病历书写规范化指导,并组织了10多场临床技能专题培训,有效提升了医护团队的标准化诊疗能力。

  在海拔3600米的缺氧环境下,面对跨文化医疗的挑战,我主动适应藏区的工作节奏,创新性地开展“藏中医结合”的诊疗模式,并深入牧区开展义诊。当我看到牧民们从最初的好奇观望到主动要求接受中医治疗,以及藏族同事能够独立完成诊疗工作时,我深刻感受到中医文化正在这片雪域高原上生根发芽。

  乔寅飞: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非药物治疗中心主任

  青年一代是中医药非遗传承的核心力量,需以“守正创新”为内核,融合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推动中医药文化的活态延续与创新发展。

  活态传承,焕发非遗生命力。通过沉浸式体验非遗技艺,如中草药辨识、炮制工艺等,将经典医道转化为可感知的文化符号。同时,将生活常见元素与中医药结合,以 “年轻态” 产品激活非遗经济价值,增强文化认同。

  全球传播,构建文化共同体。利用 “中医药 +” 跨界融合拓展非遗边界,例如参与开发 AI 辅助诊疗系统、新型中药制剂,以及与文旅、健康产业结合。借助 “一带一路” 推广针灸、推拿等非遗项目,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并运用短视频、动漫等载体讲好 “中医故事”,促进文化互鉴。

  使命担当,扎根与突破 。青年需坚守 “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既深耕经典筑牢根基,又以创新回应时代需求。积极参与社区义诊、校园科普等活动传播中医药智慧,让非遗技艺真正 “活” 在当下,为人类健康贡献东方智慧。

  周融融:中医临床研究所中心实验室副研究员

  身为团员青年,我深感传承中医药先贤医道智慧这一使命的重大,努力将传统辨证施治理念与现代科学技术有机结合。我主导了 ISO 吴茱萸国际标准的制定,为中医药走向世界舞台贡献力量。

  在 “补肺益肾” 的思路下,我优化新药组方与工艺,推动补肺益肾颗粒成功获得 1.1 类新药临床许可,并收获两项发明专利。同时,我运用分子生物学、代谢组学、基因测序等先进技术,深入探究中医药的药效机制,验证传统理论的科学性。

  在科研成果上,我主持国家级及省部厅级科研项目6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 SCI 论文18篇,作为第一发明人获授权专利5 项,荣获省级科技奖3项,并入选2024年湖南省 “小荷” 科技人才。

  孙英凯:国医大师孙光荣学术经验继承人,中和医派第二代嫡传弟子,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中医药文献信息研究所国医大师孙光荣工作室负责人

  在传承与创新应用国医大师孙光荣教授学术思想的过程中,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三种方式:

  一是全面传承精华,树立精研思路。我院的终身研究员、文献信息研究所创始人、中国中医科学院学部执行委员、国医大师孙光荣教授,作为中和医派的奠基人,其学术思想以“中和思想”为核心,涵盖了中医药临床、文献、教育、文化以及战略等多个研究领域。深入研究孙老的学术思想,首要任务是对他的学术精髓进行全面传承与系统研究,随后选择特定方向作为研究重点,以点带面,推动学术研究向纵深发展。

  二是临证科研共进,理法方药并行。以中和医派临思想证研究为例,在教学门诊中,我们通过记录与学习孙老的思路,按照中和辨治的“六步辨治程式”进行分类总结。在组方方面,我们详细列出“中和组方”的君臣佐使配伍思路;在用药方面,结合“三联药组”进行深度归纳,从而实现从临床实践反哺科研,促进研究思路与中和医派临证观的深度融合。

  三是固本落实守正,科技启导创新。在人工智能蓬勃发展的背景下,中和医派学术思想的传承与创新需要与时俱进。我们尝试将部分学术内涵从文字转化为可量化的数据,为后续的语化料研究乃至AI应用化研究奠定基础。无论研究以何种新兴技术为载体进行创新,我们都始终坚守“守正”原则,确保中和医派的核心思想在传承中不断发展。

  周胜强:国医大师刘祖贻学术经验继承人,中医临床研究所国医大师刘祖贻工作室副主任医师

  我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自幼体弱,家人患病,让我立志学医。博士毕业后,有幸成为刘祖贻先生的关门弟子,得以传承中医的精髓。

  门诊之余,恩师时常教诲我:“术精德仁”是评价一个好中医的基本条件;临证看诊时,要全心全意为病人着想,一心赴救,此为“德仁”;运用经方的理开自己的方,以最少、最平常的药为患者解除病痛,此为“术精”;而寻思妙理、留意钻研扎根千年的经方,则是打开中医之门,精进自身医术,继而登堂入室,领会中医奥秘,成为一代苍生大医的钥匙。

  恩师的教诲,我始终铭记于心。白天临证,夜间读书,复盘医案,刻苦总结,数年如一日。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创造性地融合阴阳盛衰理论、中医体质学说、方证舌证诊法、仲景阴阳脉法与神农升降药法,创新性提出“阴阳盛衰— 体症舌脉—升降方药”循证经方辨治学说,重构出现代中医经方诊疗体系,验之于临床,取得显著疗效。

  跨越千年的断层,达到患者所期望的疗效,这是我传承中医经方的核心目标,也是我始终努力的方向。

  熊浙冶: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老年病科护师,内科第二团支部宣传委员

  作为新时代青年,我牢记嘱托,努力在临床一线传承中医药智慧,深入学习中医经典,秉持 “辨证论治”“辨证施护” 理念,探索中西医结合护理手段,积极参与老年慢病护理实践。每一次病例分析、每一场查房讨论,都是对传统的继承,也是对创新的磨砺。青春正当时,我将以实际行动,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李超群: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三病区主管护师,外科团支部组织委员

  作为医院第二届护理青苗培养对象,我始终将传承中医药智慧视为己任。八年临床沉淀,从肿瘤科到骨科,我致力于融合中医整体观与现代急救技术。在骨科护理中,积极运用中医特色技术助力术后康复,并结合ACLS急救流程,提高中西医协同救治效率。我参与了 1 项省级课题,发表了 3 篇论文,其中包括 1 篇核心期刊论文,通过这些实践,不断探索护士创新行为的提升路径。身为团支部委员,我深知青年一代应以先贤医道为根本,以科研创新为翅膀,我将继续在中西医结合护理领域深耕细作,以实际行动践行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中医药理念,为研究院中医药事业产业的发展注入青春活力。

  曾瀚: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肿瘤一科主治医师、团支部书记

  作为新时代的中医青年,我们立足临床实践,深入研习《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著作,结合现代肿瘤学技术,不断优化诊疗方案。在科研领域,我们团队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分析古籍医案,挖掘有效方剂,同时开展循证医学研究,推动中医药在肿瘤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方面的现代化进程,以推动中医药的传承创新发展。

  陈迎归: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五病区护士、内科第一团支部团员

  在中西医结合护理实践中,团员青年应深入挖掘中医药经典理论,结合现代医学技术,推动中医药智慧创新发展。作为青年护士,我将立足临床需求,在疼痛管理、康复护理等领域发挥中西医结合优势,以循证医学验证中医特色技术,推动中医药现代化。通过学术交流、技能竞赛等形式,激发创新热情,践行 "传承精华、守正创新" 的使命,让古老的中医药智慧在现代医疗中焕发新的生命活力。

  毛靖孜: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药剂科药师、综合团支部书记

  身为药剂工作者,我秉持 “让患者用好药” 的宗旨。在日常工作中,我发现许多患者因煎药方法不当,药效常大打折扣。于是,我收集高频咨询问题,利用业余时间建立视频素材库,记录特殊药材预处理过程,剪辑推出 “煎药十问” 系列,开发 “扫二维码看煎法” 功能,患者扫码就能获取个性化煎煮视频,学习煎药知识。通过这些工作,我深刻体会到传承中医药文化,需要将古老智慧融入现代生活,以患者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呈现。未来,我将继续用镜头记录中医药故事,努力成为一名有温度的医药传播者。

 

  编辑| 青    囊

  一审| 冯   英  凌   洁

  二审| 正    培  凌    佳

  三审| 周清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