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医老年医学

发布日期:2025-10-10 09:23:13 信息来源:办公室 作者:

  学科情况。我院老年医学科肇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由新中国中医翘楚李聪甫、刘炳凡、欧阳錡等创立,刘祖贻、孙光荣国医大师赓续,老年学科得到长足发展,先后创立了老年病“气阳主用”“中和医派”思想及“中医辨治六步程式”等学术理论和诊疗方式。1991年在省内创新成立老年病科,在湖南省名中医卜献春、周慎及胡学军等引领下,形成了老年脑病、老年内分泌及老年肺病等清晰稳定的学科发展方向。本世纪初学科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在湖南省医学领军人才葛金文、伍大华教授带领下,学科方向更加完善、学科队伍不断壮大、学术成果不断涌现、诊疗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学科获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中医优势专科、湖南省医学学科B类“登峰”学科建设单位。在2022年度及2023年度中华中医药学会及中国中医科学院联合发布的中国医学科学(专科)学术影响力评价中排名第七。

  学科带头人:葛金文,二级教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现任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学科中西医结合临床(心脑疾病)学科带头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四•五”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中医老年病学学科带头人,湖南省首批自然科学创新研究群体带头人,湖南省“121”创新人才培养工程第一层次人选,湖南省卫生健康高层次人才(医学学科领军人才)。

  人才梯队。现有在编临床科研人员82人,平均年龄48.3岁(±5.6),其中正高级职称占比52.4%(43人)、副高级职称占比29.3%(24人)、中级职称占比18.3%(15人)。人才结构呈现"双高"特征:①高层次人才占比突出(含国医大师3人、学术带头人7人、省高层次人才9人);②高学历梯队优势明显(博士32人占比39%,硕士及以上学历达86%),形成以6名博士后为科研攻坚核心的创新团队。目前学科拥有国医大师3名,国家人事部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1名,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5名,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5名,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承人7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团巡讲专家1名、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专家1名、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研修项目培养对象1名。拥有湖南省名中医4人,湖南省“121”人才工程4人,湖南省高层次卫生人才“225”工程领军人才1名,湖南省卫生健康高层次人才医学学科领军人才2名、学科带头人2名、青年骨干人才5名。湖南省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领军人才1名、学科带头人5名、骨干人才1人,湖南省“荷尖”人才1人,湖南省芙蓉计划卫生健康高层次人才学科带头人1名、青年骨干人才3名,长沙市卫生健康高层次青年人才3名。

  学科方向。中医老年病学科聚焦“老年重大慢病防治”和“中医特色优势病种”双主线,形成六大核心方向:(1)老年内分泌疾病方向;(2)老年肺病(呼吸疾病)方向(3)老年脑病(神经内科)方向;(4)老年心病(心血管疾病)方向;(5)老年骨科疾病方向;(6)老年慢病管理方向。

  优势病种。主攻糖尿病(消渴)、特发性震颤(老年颤证)、肌少病(老年虚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喘证)等11个优势病种。形成《老年颤证中医诊疗方案》《肺胀(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中西医协同诊疗方案》《肺衰(慢性呼吸衰竭)中西医协同诊疗方案》《癌病(恶性中心气道狭窄)中西医协同诊疗方案》等7个诊疗方案。

  平台建设。拥有国家区域中医(老年病)诊疗中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西医结合临床重点学科、国家中医优势专科、中西医协同“旗舰”科室、湖南省老年病中医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湖南省中风病中医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国家级及省部级科研平台85个。设有国医大师工作室、老年医学研究室、中医老年医学教研室、科研实验室和老年脑病、老年退行性骨关节病研究室,拥有孙光荣、刘祖贻、刘炳凡、张崇泉、蔡光先、柏正平、卜献春国家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7个。建立了中药粉体与创新药物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中药制剂、中药药理)等重点实验室4个、湖南省中医专科(老年病)诊疗中心等诊疗中心5个。研究平台涵盖了老年病、脑病、心血管病等多个方向,且拥有完善的科研设施和充足的经费支持。

  科研成效。学科拥有一支富有研究经验和基础的科研团队,科研硕果累累,近年来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五五”中医药发展规划前期研究等国家级项目30余项以及湖南省卫生健康高层次人才重大科研专项、湖南省重点研发计划、芙蓉实验室、湖南省自然基金等省级课题100余项,获得科研经费3000余万元;先后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中药超微粉体关键技术的研究及产业化)、湖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脑梗死血瘀证病理实质及中医药防治的实证研究与应用)等各级科研奖项50余项;学科在《Ageing Research Reviews》(IF=12.5,Top刊),《Free Radical Biology and Medicine》(IF=7.1,Top刊),《Med Comm》(IF=10.7),《Phytomedicine》(IF: 6.9)、《Food & Function》(IF:5.1,Top刊)等国际知名专业期刊上发表了SCI论文100余篇以及在《中医杂志》、《中草药》、《中华中医药杂志》等国内权威期刊发表CSCD论文300余篇,主编或参编《中西医结合肛肠病学》、《医务人员“三基”训练指南 基本知识·中医分册》等国家级教材5部,以及《马王堆医书译注》、《刘炳凡医案精华》、《中医药科研方法学》等著作60余部,发布可调式医用脊柱矫正带等实用新型专利及一种可兼具拔罐、刮痧一体的火龙罐、一种患者信息记录方法及系统等国家发明专利成果50余项。研发中药制剂40余种,其中天麻首乌胶囊、汉森四磨汤及古汉养生精均已经上市销售,开发院内制剂50余种。牵头制定国家中医诊疗方案2个(老年颤证和麻木)、国家标准1个(《中医健康状态调理》健康人群、慢病人群、常见疾病人群的中医调理方案部分)以及省级团体标准《脑小血管病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与《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中西医结合临床诊疗指南》,以上方案及标准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及湖南省中医药管理局颁布实施并面向全国、全省推广应用。受湖南省中医药管理局委托目前正在牵头制定老年衰弱中医诊疗方案。

  学科影响力。“十四五”期间学科积极培养了湖南省卫生健康高层次人才等省部级领军人才、学科带头人、青年骨干等人才18人次,定期开展国家级及省级继续教育项目,推广国医大师刘祖贻、潘敏求、孙光荣等名老中医临证经验、学术思想及新技术、新进展,每年培训老年内分泌、肺病、脑病等骨干人才约1万人次,依托单位每年接收进修150余人次,培养了1000余人次实习生、规培生及300余名硕/博士研究生。学科每年外出进修、进行学术交流等100余人次。并通过对口支援专科联盟单位益阳市中医院、慈利县中医院60多家市、县级中医院及20余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挥了带头引领作用,推动实现了优质资源共享,促进了基层能力提升,提升了全省老年病医疗服务同质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