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聪甫(1905—1990)作为 20 世纪著名的中医学家和中医教育家,其成长经历 充满传奇色彩。新中国成立后,李聪甫勇挑重担,成为湖南中医教育的领军人。是湖湘医脉的核心,其学术思想至今仍在中医界产生深远影响。
苦难之路: 幼年丧母,初入医门
1905年,李聪甫生于湖北黄梅一个贫困的工商业家庭,仅接受5年私塾与1年小学教育。母亲临终前的遗嘱“大丈夫不能建五丈旗为国平大难,宰尺寸地为民兴 善政,即为医济人”成为他的从医初心。 13岁只身赴江西九江一家药店当学徒,事事巨细,仅将夜间能读书作为唯一要求。 三年里阅读了《汤头歌诀》《医方集解》《濒湖脉学》《金匮要略》等书籍,靠自学打下 了中医理论的基础。于1922 年返乡拜当 地名医石椿山为师,协商帮工不领薪水, 学医不交学费,得以有更多精力去思考学 习。第一年授读《伤寒论浅注》,参阅《伤 寒来苏集》《尚论篇》和《金匮要略心典》 等,第二年随师侍诊,第三年即能独立应诊。
名声鹊起: 炮打襄阳,梅花庵三杰
李聪甫声名鹊起始于一例中风症救 治。一宗族族长中风昏迷,前医用小续命汤,患者依旧昏迷不醒。李聪甫辨证为“水不涵木”,改用地黄饮子。果然大便先通,病人逐渐苏醒。两个多月三易其方,患者逐日恢复。这一实例轰动了乡邻,“炮打襄阳第一功”的美名被广为 传扬。军阀混战,黄梅时局动荡。1930 年李聪甫孑然一身转至九江。在九江8年,业务渐趋繁忙,他得以大量临床实践 积累临床经验。曾为人诊治噤口痢(中 毒性痢疾),其病情危重,准备料理后事, 经李聪甫试诊遣方,服用几付即有转机, 此后医名鹊起,成为九江著名的“梅花庵 三杰”之一。
声名远扬: 扎根湖湘,投身教育
九江沦陷后,李聪甫带家人在三湘大地辗转7年。对患病的难民,李聪甫常是免费诊病拿药,在湘西南疫区救活麻疹患儿无数,相关经验终成疫病防治专著《麻 疹专论》。颠沛流离的李聪甫从未放弃医 业,他的卓越医术和崇高医德名扬湘湖大 地。 新中国成立后,李聪甫因崇高的威望 在1952年奉命接管湖南国医馆,将其更名为湖南省立中医院并出任院长,1954年又受省卫生厅委托创办湖南省中医进修学校;后来又建立湖南省中医药研究所,任第一任所长。1956年作为代表受邀参加国务院制定12年科学院远景规划,受到毛主席和周总理的接见。李聪甫对湖南省的中医事业倾注了毕生的心血,是湖南中医医疗、教学、科研单位名副其实的主要创始人。被湖南中医界推举为“湖南中医 五老”之首,与京城名医施金墨先生齐名 为“北施南李”。
踏实治学: 中西结合,放眼未来
李聪甫在《中西医结合创立我国统 一的新医学新药学之我见》一文中系统 阐释了中西医协同发展路径。他认为构建中西医平等对话的机制,培育新型中医人才,应先守正,方能创新。用中西医两套诊断观察方法,将中西医两方面的知识结合起来,做到融会贯通。为传承先生遗志,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已启动 《传统老年病学》再版工作,并计划出版李聪甫及其嫡系传人三代医案集。李聪甫学术思想重要传承人尹勇以《黄帝内 经》中“五运六气”“天人相应”等经典学说为根基,编写疾病预防专著《节气时病 五十二方》,将中医理论与时节变化紧密结合,指导临床、预防疾病。
育才之路: 以药为基,创新转化
李聪甫从药物的基础知识入手,逐步建立起对中医理论的感性认知。此外,“熟读经典”强调对中医理论精髓的传承,反复研读并结合临床思考,掌握中医理论的核心内核。而“深入临床”是培 养路径的关键环节。在教学中,李聪甫提出“跟师侍诊、学用相长”的模式,让学生在老师的言传身教中学习中医知识和临床技能;学用相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创新应用” 是发展动力,李聪甫鼓励学生结合现代 医学知识和科技手段,对中医理论和治 疗方法进行创新应用。这一培养路径背后,是李聪甫“重经典、重实践、重创新”的教育理念。他成功培育出孙光荣、刘祖贻等国医大师及吴润秋、解发良、何清 湖等多位名中医。这一人才培养路径至 今仍是中医教育的范本,对当代中医人 才培养和中医药事业发展意义深远。
李聪甫深耕中医教育,将培养新一代 中医人作为工作的一大重点。李聪甫将自己数十年中医临床、科研和教学的实践 过程以及在领导岗位工作的感受和体会 撰写成《中医研究工作之我见》等文章,对 高等中医教育改革提出了一系列中肯的 见解和建议,为中医药研究方法与人才培 养提供了理论指引。
他一生与中医药事业血脉相连,其身影始终闪耀在中医发展的征程之上。 他以仁心仁术抚平无数患者的病痛;将毕生所学倾囊相授;为中医传承注入强劲动力。他深耕学术领域,为经典传承 筑牢根基;拓宽中医理论视野;经验方转化产品等临床成果,更彰显中医在现代医疗中的独特价值。现在他虽已离开我 们,但他留下的学术瑰宝、教育理念,在一代又一代中医人手中接力传递。值此120周年诞辰,我们深切缅怀先生,其精 神必将永远激励着中医人在传承与创新 之路上坚定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