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news information
新闻动态
news information

【中国中医药报】孙光荣:仁术传世 德范永存——缅怀恩师李聪甫先生

发布日期:2025-10-23 10:01:00 信息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

  在中医药学千年传承与创新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我的恩师李聪甫先生凭借深厚的学术造诣与高尚的职业操守,成为推动中医事业发展的中流砥柱,被誉为“湖南中医五老之首”,他的学术思想辐射湖湘大地,更在全国范围内产生广泛影响。李聪甫先生深耕中医古籍文献研究,独创特色教学方法,培育出大批中医人才,铸就了中医界不朽的丰碑。在文献研究、理论传承、医德践行等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有效推动了中医理论的传承与发展。我于1979年有幸成为李老的徒弟兼助理,现从文献研究、理论基础、医德修养等角度追忆和回顾在先生身边七年半的学习工作生活。

  我的从医之路——天赐良机使我成为李聪甫先生的徒弟和助理

  盛世机遇,贵人相助我从事中医药学临床、文献、教育、文化和发展战略研究工作富有一些传奇色彩:五岁家学启蒙,十岁拜父为师,秉承丹溪学派。1958年起为家庭生计,行医于浏阳、株洲、长沙三地交界之处,兼执教于乡镇,1974年起我已先后获得“浏阳县农村优秀卫生工作者”和三线建设“人民好医生”的称号,又在中学任教。1978年我有幸获得时代洗礼——为了解决中医后继乏人的问题,邓小平同志作了重要批示,中共中央发布了〔78〕56号文件,卫生部决定在全国开展选拔中医师统考,我的命运由此发生改变。1979年秋,浏阳县卫生局局长钟顺同志动员我去参加全国选拔中医师统考,出于工作岗位和家庭负担的考虑,我多次婉拒了钟局长的好意。于是,钟顺局长在我走进课堂教学时,亲自到我家请我母亲找出我的照片,并垫付0.5元报名费替我报了名,这样我才参加了统考。后来教育系统通知我去体检以便转为公办教师,钟局长得知后紧急拦阻,让我等候省里的通知。幸得钟顺同志的赏识和坚持,才使我最终走上了医学的道路。

  初见李老,敬拜师尊我正式成为李老的徒弟始于1980年3月5日。在全国中医师选拔统考中我取得了浏阳县第一名的成绩,但其他被录取者早已在县中医院入职了,我却没有得到通知。1979年10月,湖南省卫生厅委派湖南省中医药研究所李元喜教授来到浏阳县对我进行单独面试和考察;李教授对我回答中医药理论和临床问题的面试结果非常满意,就征询我“是愿意到大学担任教师还是愿意从事临床与科研?”为了更好地深入学习中医,我表示志愿从事中医临床与科研。李教授尊重了我的选择,并暗示我说:“你可能有机会跟一个好老头!”我很好奇,问“跟什么样的‘好老头’?”他神秘地说:“当然是非常高明的老头!”后来才知道,湖南省卫生厅特别作出给予全国著名中医药学家李聪甫研究员带1名助手兼徒弟的决定,经过李老亲自挑选和湖南省中医药研究所政工科宋梓清科长等的审核,上报省卫生厅批准,正式录取我入职湖南省中医药研究所,在理论研究室工作,并由科室主任刘炳凡老宣布:命我担任李老的助手兼徒弟,兼任理论研究室学术秘书。当晚,我去拜访李老,行三鞠躬拜师礼。从此,正式开始了跟随李老长达七年半师徒授受的历程。

  文献研究受启发

  笃志精研,硕果斐然中医药文献作为中医药知识与经验的重要载体,承载着历代医家的智慧结晶。作为中医教育家,李聪甫先生十分重视文献研究。师父倾其一生,在中医文献研究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为中医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几十年过去了,我也经常感慨:师父对经典文献一丝不苟的钻研精神和对古籍整理工作的高度责任感,让诸多后学深受感动。李老一生发表了七十余篇医学论文,先后出版了《麻疹专论》《李聪甫医案》《李聪甫医论》等十余部医学专著,共计二百五十余万字。其中,“李聪甫整体脾胃观中医诊疗专家系统”是国家“七五”攻关课题之一,《脾胃论》获全国科学大会奖,他指导的《<中藏经>校注》《<中藏经〉语译》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李聪甫慢性肾炎中医诊疗专家系统”获湖南省医药卫生科技成果二等奖,主编的《传统老年医学》已在日本翻译出版。凡此,皆彰显了李老为中医药学术的进步奉献了毕生研究的精华和在国际学术交流中的影响力。

  奉命钻研,考镜源流1982年,卫生部决定对中医古籍进行整理出版。《中藏经》被列为第一批重点整理的书目,李聪甫先生是该项目的主要负责人。为了找到更多散在民间的资料,我奉师命独自一人踏上万里求真之路,辗转北京、上海、四川、广州等地,历经艰辛,成功找到《中藏经》赵孟頫手书影印本这一国内的绝本。在李聪甫先生指导下,历时4年的整理研究,课题组完成了《中藏经校注》《中藏经语译》。第一次清晰地揭示了尘封一千六百年的《中藏经》真面貌,总结出《中藏经》脏腑辨证八纲,精准揭示了断生死、判顺逆的规律以及处方用药特点。如今我也到了耄耋之年,当时师徒坐在一起研究的情形仍历历在目:李老在研究经典著作时,总是逐字逐句推敲,结合临床反复验证,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我在整理《中藏经》时也是学习老师的治学方法,深入挖掘文献内涵,求真、求实,尽心尽力还原古籍的真实价值。

  传承理论,固本创新

  形神一体,临床显效作为中医大家,师父在中医理论研究领域造诣深厚,其学术思想和理论成果为中医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李老以形神学说为切入点,将阴阳五行理论与人体生命活动紧密相连,提出形神合一论。李老多年从事《脾胃论》的研究与探索,最终形成“形神学说为指导、脾胃学说为枢纽”的整体论。结合临床实践,确立了“益脾胃、和脏腑、通经络、行气血、保津液,以至平衡阴阳”的治疗大法。传承了李东垣脾胃理论的精华,创新了脾胃学说的应用纲要。这一理论体系不仅在中医临床中具有重要地位,还对后世中医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李老的教导下,我逐渐领悟形神合一论的精髓,诊断疾病时,不仅要关注患者的身体症状,更要重视患者的精神状态和心理因素。遇到情志失调导致的疾病,在治疗身体病症的同时,还需要采用心理疏导等方法调节患者情志,使形与神相互协调,才能促进疾病康复。

  传承思想,创建“中和”李老在临床诊疗中始终秉持整体观念,认为人体各脏腑、经络、气血之间相互关联,不可分割,同时人体与外界环境也密切相关。李老在制定治疗方案时,会综合考虑患者的身体状况、生活环境、情志变化等多方面因素。在多年的跟师学习中,我也深感其妙,认知人体的气血、气机的升降出入应保持平衡协调状态,洞察疾病的发生发展往往是这种平衡被打破。在临床实践中,我逐步发现补偏救弊、补脾益肾、标本兼治、内外同调等治法治则都是为了燮理阴阳、致中达和。于是我在传承李老学术思想的基础上,形成自己“调气血、平升降、衡出入”的诊疗理念。后来将儒家的中和思想引入中医药学,在香山科学大会上首次提出了“中和思想、中和辨治、中和组方”,并基于张仲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启导创建了“中医临床辨治六步程式”,创立了中和医派。中和医派和师父李老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是一脉相承的,但中和医派更加注重和强调:辨识其偏盛偏衰,矫正至其中;察知其太过不及,燮理达其和。

  仁心仁术济苍生

  大爱行医,德润苍生李老的医德,更是令人敬仰不已。我常教育学生们要以李老为榜样。李老常教育徒弟说:“医者,仁术也。治病救人,不仅要有精湛的医术,更要有一颗仁爱之心。”他始终把患者的利益放在首位。无论患者贫穷富贵、地位高低,他都一视同仁,认真细致地为每一位患者诊治。遇到贫困的患者,李老不仅减免他们的诊疗费用,还常常自掏腰包为他们买药。记得有一次,一位远道而来的患者因付不起药费而愁眉不展,他得知后,毫不犹豫地拿出自己的钱为患者垫付,并安慰道:“先把病治好,钱的事不用着急。”李老的言行,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医者的责任与担当,也让我明白了医德在从医道路上的重要性。

  谆谆教诲,受用终生多年以后,我将李老在医德方面的谆谆教诲进一步总结凝练成七个字:诚、勤、谦、净、严、稳、精。第一是“诚”:李老对党、国家、人民、中医事业和亲人、徒弟、患者,都是以诚相待。他说:“任何时候,对任何事情,都要摆正自己的位置,要以‘诚’待之,不要把一己之私摆在‘国泰民安’之上!”第二是“勤”:李老研究中医药学,对经典的探索历来手不释卷,对徒弟的学习要求一丝不苟。每次坐诊后都要把我抄的方子浏览一遍,他常说“你的笔头要勤快一点,别以为普通病的辨证施治就可以忽略”。第三是“谦”:李老以身作则教导我在任何时候、对待任何人都要真正做到虚怀若谷。李老温言教导说:“稳重、质朴是为人必具的基本素养。仪表、地位、学问、技术、荣誉、财产等,都不能当作自己炫耀的资本。”第四是“净”:李老告诫我:“要做一个真正的苍生大医,就要有仁慈悲悯之心,千万不能收受患者及其家属的礼物!”第五是“严”:李老对自己要求严格,对徒弟也要求严格。记得有一次要求汇报学习《胸痹心痛篇》的心得时,我背诵了原文,又讲述了“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的方解。李老就问:“两个方子都可以用于胸痹?有何不同?”我回答说:“实者用枳实薤白桂枝汤,虚者用人参汤”,李老还不满意,说:“你要参阅《医宗金鉴》,实者倍用枳实厚朴是为了破气降逆,虚者用人参是为了温中补虚。同样是胸痹,而虚实不同则用方不同,这就叫做‘同病异治’。”我当天回家把这件事告诉母亲,母亲高兴地说:“好啊!只有严师才能出高徒!”第六是“稳”:李老有一次要我为他起草一篇儿童节演讲稿,我当时很诧异,不禁质疑问道“您这么大专家给小朋友演讲还需要写稿子吗?”李老感慨地训导我说:“万事须求‘稳’。任何时候、任何场合都不能冲口而出,要针对会议、针对活动、针对主题,有的放矢地讲,这既是尊重他人,也是尊重自己,有利于会议,也有利于自己。”第七是“精”:无论是研修经典还是临床实践都要反复、深入思考,总要求个明白,精益求精才能学以致用。

  诚净严精,医界刚需 受李老医德影响,2007年我为门人弟子制定《医师规》时,特地把“诚”“净”“严”“精”列为四大纲领。李老在临床中认真负责,对青年医师要求严格,注重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工作能力。传承李老的教育理念,《医师规》强调医师要德业双修,注重医德医风建设。李老临床工作中始终秉持的态度是时刻为患者着想,《医师规》要求医师要志存救济,心系患者,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思想。李老在治疗危重患者时,会反复揣摩方药的准确性,根据病情变化及时更方,这种对患者高度负责的精神在《医师规》中得到了传承,要求医师临证审慎,用药精当,体现了对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的重视。确实,医师必须以诚净严谨自律,因为风清气正是当下及今后医界和社会的刚性需求。

  医道传薪,护佑新芽

  倾囊授业,匠心育人李老曾任湖南省立中医院院长、湖南省中医进修学校校长、湖南省中医药研究所所长、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研究员兼名誉院长等职务,先生对中医理论基础的传承,有着独特而深刻的见解。他不仅自己深入钻研中医理论,还致力于将这些宝贵的知识传授给后辈。在他教授时,晦涩难懂的中医理论变得生动形象、易于理解。李老善于结合临床案例,将抽象的理论与实际诊疗相结合,让弟子们在学习中深刻体会到中医理论的实用性和科学性。李老通过自己数十年中医临床、科研和教学的实践过程以及在省中医领导岗位工作的感受和体会,对高等中医教育改革提出了一系列中肯的见解和建议,涵盖了医学招生体系和开设课程的设计、专科跟师模式的成立以及在职人员培养等多方面。作为著名的中医教育家,撰写了《中医研究工作之我见》等文章,为中医药研究方法与人才培养提供了理论指引。

  薪火相传,远程教育多年以来,李老始终坚持立人先立德、育人先育德、立医先立规、育医先育志,重经典、重临床、重传承、重创新、重辨证、重组方、重剂量、重悟性,言传身教培养了中医英才,一心想要在有生之年培养更多的人才弘扬国医。受先生教育观影响,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察觉到远程教育在医学教育领域的巨大潜力,1999年底应郑校长邀请赴北京中医药大学负责开创中医药远程高等教育,通过这种新兴的教育模式,让更多人能够接受中医知识,以培养更多优秀的中医人才,弘扬中医药文化,这也是我旨在传承恩师遗志。

  结 语

  恩师李聪甫先生虽已驾鹤仙游二十五载,但先生在中医文献研究、理论传承、医德修养等方面的贡献,将永远镌刻在中医发展的历史丰碑上。先生的治学精神、医者风范和教育理念,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医人不断前行。作为先生的徒弟兼助理,我将以先生为榜样,在中医事业的道路上继续砥砺奋进,传承和弘扬先生的“大医精诚”精神,为推动中医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最后用诗词的形式结尾以此表达对师父李老的怀念和敬佩:

  百二周年忆伟容,师恩浩荡灿如虹。

  岐黄妙术开新径,橘井泉香更育松。

  教诲谆谆犹在耳,德馨熠熠永存胸。

  传承薪火吾侪志,仰望高风立奇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