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的话:
本书将时令节气和不同体质相结合,旨在为读者养生保健和预防疾病指明方向。出现不适请您及时就诊,接受专业医师的治疗,避免自行用药。
1、本周历法解析
【2025年8月11日——2025年8月17日】
本周节气:
立秋节气第一、二候。立秋第一候凉风至,第二候白露降。立秋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节点。此时刮风时人们会感觉到凉爽,大地上早晨会有雾气产生。
运气分析:
本周处于乙巳年四之气,主气为太阴湿土,客气为少阴君火,客气生主气,土气为要。岁运金运不及,则暑气(湿热)流连不去,虽已进入立秋第二候,但天气仍湿热熏蒸,脾胃、肝胆气机阻滞,湿热蕴结于皮肤,易诱发白屑风。
本周病症:白屑风。
病证分析:
本周节气仍湿热熏蒸,脾胃、肝胆气机阻滞,湿热蕴结于皮肤,则出现头面油腻的症状。湿热蕴肤日久,还会形成血热、血瘀等多种病理改变。平素有头面油腻、痤疮、口黏等症状者尤须注意。
2、中医学有关辨识
中医学认为,白屑风是以头部、颜面等处皮肤出现糠秕状白屑、瘙痒为主要表现的皮肤疾病。其临床特点以毛囊口棘状隆起、糠状鳞屑为特征,一般无自觉症状,或有轻度瘙痒,病程长,青壮年患者最多,或在乳儿期发生。
病机:
本病主要由于脾胃湿热蕴结肌肤或外感风热之邪郁久、血燥生风而致。过食肥甘厚味、辛辣之品,以致脾胃运化失常,酿湿生热,湿热蕴结肌肤而成,表现以油性皮损为主。风热之邪外袭,郁久则阴伤血燥,或素体血虚外感风热之邪,蕴阻肌肤,肌肤失去濡养,表现以干性皮损为主。
证治分类:
1.内治法
(1)肠胃湿热证(油性)
临床表现:红斑,头面油腻,点状糜烂、渗液,油腻性鳞屑,结痂;大便干,尿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证机概要:脾胃运化失常,湿热蕴结肌肤。
治法:清热,利湿,通腑。
代表方:萆薢渗湿汤加减。
(2)血热风燥证(干性)
临床表现:皮损色红,皮肤干燥,糠秕状鳞屑,自觉瘙痒,抓破出血;舌红,苔薄黄或薄白,脉弦滑。
证机概要:风热袭表,阴伤血燥。
治法:凉血,清热,祛风。
代表方:凉血消风散加减。
2.外治法
(1)皮肤干燥用润肤剂外涂。
(2)头皮痒甚,油脂多者,可用白屑酊外搽。
3、调养与防治常规建议
本周高发的白屑风属于肠胃湿热,在日常生活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养防治。
1.情志调养
调节心情,保持心情舒畅,情绪稳定,避免忧思、焦虑和精神内耗,避免急躁易怒,过度忧思则伤脾耗血,肝脾不和,不利于病情的恢复。因此,应注意精神调适,适度宣泄负面情绪,保持心情愉快。
2.起居调养
规律作息,保持充足的睡眠,尽量做到早睡早起。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纠正便秘。忌熬夜晚起,不宜久居潮湿、阴暗之所。过度熬夜、久居湿冷之所则伤人阳气,脾肾阳虚则湿浊滞留,郁久化热,易诱发白屑风。避免各种化学性、机械性刺激,忌用强碱性洁肤产品清洗头面部,宜用中性产品。不要强行剥除鳞屑,不宜搔抓和用力梳头。
3.饮食调养
规律、清淡饮食,注意营养全面、均衡。建议多吃冬瓜、丝瓜、薏米、萝卜等清利湿热的食物。避免高脂、高糖饮食,忌烟酒及过于辛辣刺激性食物。中医认为过食肥甘厚腻之品,会加重脾胃运化负担,则易食积化热,湿热内蕴。此时,外界湿热之邪偏盛,同气相求,更易引邪入体,外内合邪,反复发病。
4.运动调养
需长期坚持锻炼身体,维持身体正常的新陈代谢速率,缓解皮脂腺的异常分泌,忌久坐不动。可选择传统养生保健功法八段锦中“两手托天理三焦”“调理脾胃须单举”等招式,简单有效,可以帮助人体加快新陈代谢,建议每日清晨 7点钟左右,整套练习八段锦 3 ~ 5 次。
5.中成药建议
(1)乌蛇止痒丸:养血祛风,燥湿止痒。适用于白屑风兼有皮肤干燥、瘙痒明显者。
(2)连翘败毒片:清热解毒,散风消肿。适用于脏腑积热、风热湿毒引起者。
6.穴位建议
(1)血热风燥证(干性):主穴:三阴交穴、风池穴、曲池穴,可滋阴、和血、祛风。配穴:瘙痒难眠,加照海穴、神门穴。每日睡前,每穴点揉 5 ~ 10分钟,酸胀为宜。
(2)肠胃湿热证(油性):主穴:膈俞穴、脾俞穴、合谷穴,可使脾胃健运、气机调畅。配穴:脱发,加百会穴。每日 2 ~ 3 次,每穴点揉 5 ~ 10 分钟,酸胀为宜。
4、现代医学的认识
现代医学中的脂溢性皮炎大多可以参考中医学的白屑风辨治。
脂溢性皮炎是一种常见于头面、胸背等皮脂溢出部位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本病的发病原因尚未清楚。可能是遗传性皮脂分泌增多,在此基础上发生马拉色菌大量繁殖,致使皮肤原有的微生态环境发生变化,主要是游离脂肪酸比例增加而发病。还有研究发现本病发生与 CD8+T 细胞的过度增殖、Th1/Th2平衡失调等有关。此外,遗传因素、精神因素、饮食偏好、B 族维生素缺乏、嗜酒等均可不同程度影响本病的发生和发展。
流行病学:
脂溢性皮炎通常不传染,好发于各年龄段,以青年人及新生儿居多。
临床分型及主要表现:
按照皮损的严重程度,脂溢性皮炎有轻中度和重度之分。轻中度皮损的特点为被覆油腻鳞屑或痂的暗红或黄红色斑片,可出现渗出、结痂和糜烂并呈湿疹样表现;伴不同程度瘙痒。重度皮损患者的皮损泛发全身,皮肤呈弥漫性潮红和显著脱屑,称为脂溢性红皮病。
按照皮损的部位,脂溢性皮炎有以下几种情况:
(1)头皮的脂溢性皮炎:皮损可分为鳞屑型和结痂型。鳞屑型常呈红斑或红色毛囊丘疹,并有小片糠秕状脱屑,头发干燥,细软或脱落。结痂型多见于肥胖者,头皮厚积片状、油腻性黄色或棕色痂,痂下炎症明显,其间有不同程度的糜
烂、渗出。
(2)颜面部的脂溢性皮炎:常由头部蔓延而来,常累及眉弓、眼睑、鼻唇沟及胡须区域,可能出现面部弥漫性红斑、脱屑;眉毛、胡须因搔抓而稀少;眼睑受波及,出现睑缘炎,严重者可呈糜烂性溃疡,愈后遗留瘢痕;耳后有糜烂、潮
红和皲裂,可出现脂溢性外耳炎。
(3)躯干部的脂溢性皮炎:好发于前胸和肩胛骨间,常为大小不等、圆形或椭圆形的红斑,表面有油腻性鳞屑。
(4)皱褶部位的脂溢性皮炎:在乳房下、腋窝、脐部、外阴、大腿内侧、腹股沟等皮肤褶皱、摩擦多汗的部位,可出现边界清楚的红斑,类似体癣,附着油腻鳞屑,并伴有渗出。此外,与成年患者相比,婴儿脂溢性皮炎也有其特异性,常发生在出生后3 ~ 4 周,表现为头顶或全头皮,甚至眉区、鼻唇沟、耳后等处的灰黄色、黄褐色的油腻性鳞屑或痂皮,一般无全身症状,微痒,常可在 1 个月内渐愈,亦有医师认为这是特应性皮炎的亚型。
治疗方法:
1.系统治疗
可口服 B 族维生素、抗组胺药物。有真菌感染或泛发性损害时可用伊曲康唑;有细菌感染者可用四环素或红霉素;范围大、炎症明显,甚至有红皮病倾向者,在无禁忌证情况下,可短期应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并可短期加用雷公藤多苷片。
2.局部治疗
局部治疗的目的是减少脂溢、溶解皮脂、抗菌、抗真菌及止痒。常用的药物为含有抗真菌药的复方制剂,如复方咪康唑乳膏、复方益康唑霜;外用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如他克莫司、吡美莫司)等用于严重患者或低强度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者;头皮部位可使用 2% 酮康唑洗剂或二硫化硒洗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