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时病五十二方》第二十九周:淋证

发布日期:2025-08-11 10:35:44 信息来源:中医基础研究所 作者:尹勇

  写在前面的话:

  本书将时令节气和不同体质相结合,旨在为读者养生保健和预防疾病指明方向。出现不适请您及时就诊,接受专业医师的治疗,避免自行用药。

  1、本周历法解析

  【2025年8月18日——2025年8月24日】

  本周节气:

  立秋节气第三候、处暑节气第一候。立秋第三候寒蝉鸣,处暑第一候鹰乃祭鸟。此时自然界中阴气渐长,寒蝉感阴而鸣;自然界肃杀之气渐显,老鹰开始大量捕食鸟类。

  运气分析:

  本周处于乙巳年四之气,主气为太阴湿土,客气为少阴君火,客气生主气,土气为要。岁运为金运不及,则暑气(湿热)流连不去,虽已至立秋第三候,但仍处于湿热熏蒸的状态,湿热共同侵于人体,蕴结下焦,膀胱气化不利,可发为淋证。

  本周病症:淋证。

  病证分析:

  本周湿热仍流连不去,直接影响人体下焦,或上中焦部位湿热向下侵袭,影响膀胱气化功能或壅阻大肠气机,出现尿频、尿急、尿不尽、尿痛等症状。平素有阴囊潮湿、白带黄、大便腥臭稀溏或秘结等症状者尤须注意。

  2、中医学有关辨识

  中医学认为,淋证是以小便频数,淋漓刺痛,欲出未尽,小腹拘急,或痛引腰腹为主症的疾病。根据历代医家的论述,淋证又分为热淋、石淋、血淋、气淋、膏淋和劳淋六种。

  病机:

  淋证的基本病机为湿热蕴结下焦,肾与膀胱气化不利。病理因素主要为湿热之邪。临床上有六淋之分:湿热客于下焦,膀胱气化不利,小便灼热刺痛者,为热淋;膀胱湿热,或阴虚火旺,或心火下移,火热灼伤血络,迫血妄行,致尿涩痛、尿血相伴者,为血淋;湿热久蕴,煎熬成石,致石淋;湿热蕴结,不能分清泌浊,小便混浊如脂膏,或肾虚下元不固,不能摄纳精微脂液者,为膏淋;肝气失于疏泄,气火郁于膀胱,或中气不足,气虚下陷,膀胱气化不利,为气淋;久淋不愈,湿热留恋膀胱,肾元虚损,正虚邪弱,遂成劳淋。

  证治分类:

  1.热淋

  临床表现:小便频数短涩,灼热刺痛,色黄赤,少腹拘急胀痛;或有恶寒、发热,口苦,呕恶,或有腰痛拒按,或有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证机概要:湿热蕴结下焦,膀胱气化不利。

  治法:清热利湿通淋。

  代表方:八正散。

  2.石淋

  临床表现:尿中夹砂石,排尿涩痛,或排尿时突然中断,尿道窘迫疼痛,少腹拘急,多呈突发,一侧腰腹绞痛难忍,甚则牵及外阴,尿中带血;舌红,苔薄黄,脉弦或弦数。

  证机概要:湿热蕴结下焦,煎熬成石,膀胱气化失司。

  治法:清热利湿,排石通淋。

  代表方:石韦散。

  3.血淋

  临床表现:小便热涩刺痛,尿色深红,或夹有血块,小腹疼痛满急加剧,或见心烦;舌红,苔黄,脉滑数。

  证机概要:湿热下注膀胱,热伤血络,迫血妄行。

  治法:清热通淋,凉血止血。

  代表方:小蓟饮子。

  4.气淋

  临床表现:小便涩滞,淋漓不畅,少腹满痛;苔薄白,脉沉弦。

  证机概要:肝失条达,气机郁结,膀胱气化不利。

  治法:疏肝理气,利尿通淋。

  代表方:沉香散。

  5.膏淋

  临床表现:小便混浊如米泔水,或置之沉淀如絮状,或见尿血甚至尿中夹有血块,尿道热涩疼痛;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证机概要:湿热蕴结下焦,膀胱气化不利,清浊不分。

  治法:清利湿热,分清泌浊。

  代表方:程氏萆薢分清饮。

  6.劳淋

  临床表现:小便淋漓不已,赤涩疼痛不甚,时轻时重,时作时止,遇劳即发,腰膝酸软,神疲乏力,病程缠绵;舌淡,脉沉细弱。

  证机概要:湿热留恋,正气耗伤,脾肾两虚。

  治法:补脾益肾。

  代表方:无比山药丸。

  3、调养与防治常规建议

  本周高发的淋证属于多属热淋,在日常生活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养防治。

  1.情志调养

  注意精神的调适,适度宣泄负面情绪,及时沟通,保持心情愉快。忌郁怒、暴怒,减少精神内耗、避免过多思虑。五志过极皆化火,郁热或心火累及膀胱,也可导致淋证,不利于病情的恢复。

  2.起居调养

  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讲究卫生,保持生活环境的温湿度适宜。忌熬夜晚起、房事过劳,不宜久居潮湿、幽闭之所,注意保持外阴部适度清洁。过度熬夜、久居湿冷之所则伤人阳气,脾肾阳虚则湿浊滞留,郁久化热,易发淋证。避免纵欲,女性房事后应立即排尿。女性尤其应注意月经期、妊娠期和产后的外阴卫生,如穿着吸汗透气的棉质内裤,保持宽松、干燥。多饮水、勤排尿。

  3.饮食调养

  饮食清淡,保证营养全面、均衡。可适当多吃丝瓜、冬瓜、赤小豆、芹菜、薏苡仁等清热利湿的食物。多饮水、吃新鲜果蔬,以适应机体代谢增强的需要,有益于减轻症状、缩短病程。避免高脂高糖饮食,忌烟酒及辛辣刺激性食物。过食肥甘厚腻之品,会加重脾胃运化负担,积湿生热,湿热下注,易发淋证。

  4.运动调养

  规律运动,忌久坐不动。本病患者更适合中低强度的运动,如慢跑、太极拳、八段锦等,调畅身体气机,微微发汗为宜,注意不要在烈日下进行,传统养生保健功法八段锦中“两手攀足固肾腰”“背后七颠百病消”等招式,简单有效,可以帮助调理周身气血、固本培元,建议每日清晨 7 点钟左右,整套练习 3 ~ 5 次。

  5.代茶饮建议

  平素可以用金钱草、白茅根等量煎水代茶饮。热淋者可饮用,脾胃虚寒、尿多不渴者慎食,血糖高者尽量不加糖。

  6.中成药建议

  (1)八正片:功效为清热、利尿、通淋,适用于湿热蕴结引起的淋证,如小便短赤、淋漓涩痛等。

  (2)复方石韦胶囊:功效为清热燥湿、利尿通淋,适用于排尿涩痛、尿道窘迫疼痛。

  7.穴位建议

  穴位按摩:中极穴、膀胱俞穴、三阴交穴、阴陵泉穴、委中穴、行间穴。每日 2 ~ 3 次,每穴点揉 5 ~ 10 分钟,酸胀为宜。

  耳穴贴敷:取膀胱、肾、交感、肾上腺,单侧贴穴即可,每次按揉 3 ~ 5 分钟,每日 3 ~ 5 次。

  4、现代医学的认识

  现代医学中的急、慢性肾盂肾炎,膀胱炎、泌尿系结石,急、慢性前列腺炎等具有淋证表现者,多可参考中医学的淋证辨治。本周以急、慢性肾盂肾炎为例进行介绍。

  流行病学:

  年老体虚人群、育龄期女性易患淋证。

  临床分型及主要表现:

  1.急性肾盂肾炎

  有明显的全身感染的表现,起病急骤,寒战发热,体温可高达 39 ~ 41℃,乏力,恶心,呕吐,头痛。

  泌尿系统的表现:可有尿频、尿急、尿痛、排尿困难、腰痛等症状;体格检查肾区常有压痛和叩击痛。

  2.慢性肾盂肾炎

  病程较长,一般超过 6 个月,常反复发作,临床可见尿频、尿急、尿痛、腰痛,但症状较轻,尿常规或有异常,尿细菌培养因长期使用抗生素多为阴性,长期反复发作者肾脏超声及肾功能检查可有异常。

  治疗方法:

  1.一般治疗

  急性期的患者应注意休息,适当多饮水、勤排尿。

  2.药物治疗

  (1)病情轻者:遵医嘱口服药物治疗,疗程 10 ~ 14 天。常用药物有喹诺酮类(如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半合成青霉素类(如阿莫西林)、头孢菌素类(如头孢呋辛)等。治疗 14 天后,通常 90% 可治愈。如尿菌仍阳性,应参考药敏试验选用有效抗生素继续治疗 4 ~ 6 周。

  (2)严重感染全身中毒症状明显者:一般需要住院静脉给药治疗。常用药物,如氨苄西林、头孢噻肟钠、头孢曲松钠、左氧氟沙星。必要时联合用药。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肾毒性大,应慎用。经过上述治疗好转的患者,可于热退后继续用药 3 天再改为口服抗生素,完成 2 周的治疗疗程。治疗 12 小时无好转的患者,应按药敏试验结果更换抗生素,疗程不少于 2 周。经此治疗仍有持续发热者,应注意肾盂肾炎并发症,如肾盂积脓、肾周脓肿、感染中毒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