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时病五十二方》第二十六周:湿温

发布日期:2025-07-21 10:39:50 信息来源:中医基础研究所 作者:尹勇

  写在前面的话:

  本书将时令节气和不同体质相结合,旨在为读者养生保健和预防疾病指明方向。出现不适请您及时就诊,接受专业医师的治疗,避免自行用药。

  1、本周历法解析

  【2025年7月28日——2025年8月3日】

  本周节气:

  大暑节气第二候、第三候。大暑第二候土润溽暑,大暑第三候大雨时行,此时阴阳交感湿气重,火气在下,骄阳在上,熏蒸其中为湿热。

  运气分析:

  本周处于乙巳年四之气,主气为太阴湿土,客气为少阴君火,客气生主气,土气为要。岁运是金运不及,岁金不及之年夏天常常过于炎热,湿热熏蒸于体内,气机阻滞,缠绵难愈,易表现为反复发热。

  本周病症:湿温。

  病证分析:

  农历六月,是为长夏,此季节气候特点为暑多夹湿。外界湿热之邪易与体内胃肠之湿交阻,蕴结中焦,阻滞气机,症常见:身热不扬、持续发热、身重酸痛、胸部痞闷、神情淡漠等。受环境、体质等因素影响,有湿重于热、热重于湿的不同,前者身重困倦、渴不欲饮,后者身热口渴明显。若病势久稽,湿从热化,亦可以化燥化火,由气入营入血,出现复杂的临床证候。

  2、中医学有关辨识

  中医学认为,湿温是一种由感受湿热之邪而引起的外感热病。其临床特点是发病较缓,病势缠绵,病程缓长,以开始恶寒、后但热不寒、胸痞身重、苔腻不渴、后期易化热化燥而致神志昏蒙诸症为临床特征。其病以中焦脾胃为中心,多发于夏秋雨湿季节。

  病机:

  湿热之邪侵入人体,脾为湿土之脏,胃为水谷之海,湿土之气同类相召,内外相引,故湿热之邪始虽外受,终归脾胃,脾胃为湿温病的病变中心。故湿温病常见胸痞纳呆、大便异常等脾胃病证的表现。胃为阳土,脾为阴土,湿热之邪常随人体脾胃强弱的差异,而有偏于太阴和偏于阳明的不同。一般来说,素禀中阳不足者,病变多偏重于脾,表现为湿重于热;中阳偏旺者,则病变多偏重于胃,表现为热重于湿。

  证治分类:

  1.湿重于热证

  临床表现:恶寒少汗,身热不扬,午后热甚,头重如裹,身重肢倦,胸闷痞满,面色淡黄,口不渴,苔白腻,脉濡缓。

  证机概要:卫阳阻遏,脾湿不运。

  治法:芳香辛散,宣气化湿。

  代表方:藿朴夏苓汤或三仁汤。

  2.湿热并重证

  临床表现:发热汗出不解,口渴不欲多饮,脘痞呕恶,心中烦闷,便溏色黄,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濡数。

  证机概要:湿热中阻,升降失常。

  治法:辛开苦降,清热燥湿。

  代表方:王氏连朴饮。

  3.热重于湿证

  临床表现:高热汗出,面赤气粗,口渴欲饮,脘痞身重,苔黄微腻,脉滑数。

  证机概要:湿邪化燥,阳明热炽,兼太阴脾湿。

  治法:清泄阳明胃热,兼化太阴脾湿。

  代表方:白虎加苍术汤。

  4.化燥入血证

  临床表现:身灼热,心烦躁扰,发斑,或上窍出血,或便下鲜血,舌绛而干。

  证机概要:湿热化燥,深入营血。

  治法:凉血止血。

  代表方:犀角地黄汤。

  5.湿从寒化证

  临床表现:脘腹胀满,大便不爽或溏泄,食少无味,苔白腻或白腻而滑,脉缓。

  证机概要:脾阳虚衰,湿从寒化。

  治法:温运脾阳,燥湿理气。

  代表方:四加减正气散或五加减正气散。

  6.余邪未尽证

  临床表现:身热已退,脘中微闷,知饥不食,苔薄腻。

  证机概要:湿温后期,余邪未尽,脾胃未醒。

  治法:轻清芳化,涤除余邪。

  代表方:薛氏五叶芦根汤。

  3、调养与防治常规建议

  本周高发的湿温属于湿重于热,在日常生活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养防治。

  1.情志调养

  减少精神内耗、适度宣泄情绪,避免过于忧思、焦虑。精神情志变化可直接影响五脏,过度忧思则伤脾耗血,更容易使人患病。因此,应注意精神调适,通过合适的方式(如倾诉、听音乐等)适度宣泄负面情绪,保持心情愉快。

  2.起居调养

  规律作息,宜早睡早起,忌熬夜晚起,不宜久居潮湿、阴暗之所。过度熬夜则阳气不敛、阴精耗散;经常赖床不起则阳气不升、痰蒙清窍;久居湿冷之所则伤人阳气。养成早睡早起的健康作息,换一个向阳、温暖的房间,可以有效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有助于保持身体更健康。

  3.饮食调养

  清淡、规律、均衡饮食。切勿过食生冷寒凉、肥甘厚腻,忌烟酒。中医认为过食生冷寒凉,易伤脾阳,脾阳受损则运化呆滞、水饮内停。若再过食肥甘厚腻之品,加重脾胃运化负担,则易食积化热,造成湿热内蕴。此时外界湿温之邪偏盛,同气相求,则易引邪入体,外内合邪,发为湿温。

  4.运动调养

  规律运动,需长期坚持锻炼;忌久坐不动、熬夜晚起。《黄帝内经》中有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充沛,则百病不生。动则生阳,静则养神,建议早晨 7 点钟左右,通过如太极拳、八段锦等舒缓的运动来唤醒阳气、统摄精神、锻炼形体。

  5.中成药建议

  藿香正气滴丸:功效为解表化湿、理气和中,适用于有头晕头痛、胸膈痞闷、胃脘胀痛、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的患者。注意事项同藿香正气口服液。

  6.穴位建议

  身体酸痛可通过揣穴,在肌肉丰厚处或酸痛点,穴位点揉 5 ~ 10 分钟,以酸胀、疼痛缓解为宜。胃肠不适可选中脘穴、天枢穴,打圈按摩 10 ~ 15 分钟,以腹部微热或排气为宜。

  7.小儿推拿

  发热、汗出不畅可选择开天门、推坎宫(成人、儿童均适用,但推拿频率、力度不同;小儿效果更佳),10 分钟,微微发热为宜。

  4、现代医学的认识

  现代医学中的伤寒、副伤寒、沙门菌属感染、钩端螺旋体病、某些肠道病毒感染等,与湿温临床特征相似者,可参考湿温进行辨治。本周以伤寒为例进行介绍。

  流行病学:

  伤寒为传染性疾病,其流行病学特征如下。

  1.传染源

  伤寒由伤寒沙门菌引起,传染源主要是患者和带菌者。

  2.传播途径

  通过粪 - 口途径传播。水源污染是本病传播的重要途径,也是伤寒暴发流行的主要原因。食物污染也可引起本病流行。散发病例以日常生活密切接触传播多见;苍蝇和蟑螂等媒介可机械性携带伤寒沙门菌引起散发。

  3.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病后可获得持久性免疫,再次发病者极少。伤寒与副伤寒之间无交叉免疫。

  4.流行特征

  世界各地均有发病,以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多见,在发展中国家主要因水源污染而暴发流行,发达国家则以国际旅游感染为主。伤寒可发生于任何季节,但以夏秋季多见。发病以儿童和青壮年多见。

  临床分型及主要表现:

  典型伤寒,潜伏期 2 ~ 30 日,平均 7 ~ 14 日。

  1.初期

  发病第 1 周。多数起病缓慢,发热是最早出现的症状,体温呈阶梯形上升,5 ~ 7 日内达 39 ~ 40℃。发热前可有畏寒,少有寒战,热退时出汗不多。常伴有全身乏力、食欲减退、呕吐、腹痛、腹泻等。

  2.极期

  病程第 2 ~ 3 周,出现伤寒特征性表现。

  (1)持续高热:多呈稽留热型,少数呈弛张热型或不规则热型,一般持续10 ~ 14 日,长者可达 3 ~ 4 周。

  (2)消化系统症状:食欲明显下降,腹部不适,腹胀,可有便秘或腹泻,右下腹有轻压痛。

  (3)神经系统症状:患者可有表情淡漠、反应迟钝、耳鸣、重听或听力减退。重症患者可有谵妄、抽搐、昏迷、脑膜刺激征(虚性脑膜炎)等。

  (4)相对缓脉:成人稽留热期间常见,儿童或并发心肌炎者相对缓脉不明显。

  (5)肝脾大:多数患者有脾大,质软、可有触痛。少数患者有肝脏的肿大。并发中毒性肝炎时,可出现丙氨酸转氨酶升高或黄疸。

  (6)玫瑰疹:于病程的第 6 ~ 14 日,患者皮肤可出现淡红色小斑丘疹,颜色呈 玫 瑰 色, 故 称 玫 瑰 疹。 皮 疹 直 径 2 ~ 4mm,压 之 褪 色, 一 般 在 10 个以内,主要分布在下胸部、上腹部,偶见肩背部及四肢,2 ~ 4 日内消退,可分批出现。

  3.缓解期

  病程第 3 ~ 4 周,患者体温开始下降,食欲逐渐好转,腹胀消失,脾开始回缩。但本期仍有可能出现肠出血、肠穿孔等并发症。

  4.恢复期

  病程第 5 周左右,患者体温恢复正常,症状消失,食欲恢复,一般在 1 个月左右完全康复。体弱、原有慢性疾病或出现严重并发症者,病程往往较长。

  治疗方法:

  主要介绍一些常用的药物治疗方法。

  1.喹诺酮类药物

  喹诺酮类药物是治疗伤寒的首选药物,但因其可能影响骨骼发育,孕妇、哺乳期女性及儿童不宜选用。喹诺酮类药物主要包括盐酸左氧氟沙星、盐酸环丙沙星等,此类药物在血液、胆汁、肠道和尿路的浓度高,能渗透进入细胞内影响细菌 DNA 合成发挥杀菌的药效,可用于治疗伤寒。患者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2.第三代头孢菌素

  第三代头孢菌素是孕妇、哺乳期女性及儿童患者的首选药物,也适用于氯霉素耐药菌所致伤寒。如头孢噻肟、头孢哌酮、头孢曲松、头孢他啶等,能够有效地抑制炎症反应,可用于治疗伤寒。患者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3.退热药

  如果伤寒患者体温在 38.5℃以上,可在医师的指导下口服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退热药治疗,这些药物可以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从而达到退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