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时病五十二方》第二十五周:阴暑

发布日期:2025-07-14 10:41:11 信息来源:中医基础研究所 作者:尹勇

  写在前面的话:

  本书将时令节气和不同体质相结合,旨在为读者养生保健和预防疾病指明方向。出现不适请您及时就诊,接受专业医师的治疗,避免自行用药。

  1、本周历法解析

  【2025年7月21日——2025年7月27日】

  本周节气:

  小暑节气第三候、大暑节气第一候。小暑第三候鹰始鸷,大暑第一候腐草为萤,是指老鹰在高空活动,在炎热潮湿、草木繁盛的地方可以发现萤火虫。此时暑热蒸腾,大自然处于阳气渐降、阴气渐生的状态。

  运气分析:

  本周处于乙巳年四之气,主气为太阴湿土,客气为少阴君火,客气生主气,土气为要。岁运是金运不及,岁金不及之年夏天常常过于炎热,又受四之气主气太阴湿土的影响,整体属于湿热重、疫毒重的状态。

  本周病症:阴暑。

  病证分析:

  从五运六气来看,今年夏季暑热明显,易发中暑之症,而转入四之气后受太阴湿土影响,暑热邪气逐渐转为湿热邪气,更易出现由中暑阳证转化而来的阴暑证。由于暑热伤津耗气,且湿气困脾,可出现气阴两虚兼脾湿的症状,如身热汗出、精神衰惫、四肢困倦、胸满气短、不思饮食、大便溏泄、脉象洪缓等。

  2、中医学有关辨识

  阴暑,在中医学中属于“中暑”的范畴。夏日酷暑炎热之季,暴日劳作,暑热内袭,或炎暑夹湿伤人,逼汗出而伤阴,骤然发为高热、出汗、神昏、嗜睡,甚则躁扰抽搐者,称为中暑。

  病机:

  中暑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夏月天气炎热,或外界气温升高,以致人体不能适应所致。因此它的外因是暑热之邪,内因则是正气虚,特别是脾胃虚弱者。此外,中暑的发生还要有一定诱因,如在气候炎热下劳役、长途行走,或在高温环境、通气不良及湿度较高的环境下,过度体力劳动,均可发生中暑。主要分为中暑阳证、中暑阴证、暑热蒙心证、暑热生风证。

  证治分类:

  1.中暑阳证

  临床表现:以气分暑热的表现为主,症见发热,汗出,烦躁,口渴,多饮,溲赤,脉洪大,舌质红而少津;或兼见恶寒。

  证机概要:热在气分,暑热伤津。

  治法:清热生津。

  代表方:白虎汤。

  2.中暑阴证

  临床表现:发热恶寒,无汗,身重疼痛,神疲乏力,呕吐,腹胀腹泻,舌淡红,苔薄白或微腻,脉浮紧或滑。

  证机概要:外感风寒,内伤湿滞。

  治法:清暑化湿,疏风散寒。

  代表方:新加香薷饮或藿香正气散加减。

  3.暑热蒙心证

  临床表现:高热烦躁,汗出胸闷,猝然晕倒神昏,不省人事,脉象洪数,舌质红绛。

  证机概要:邪入营分,蒙蔽心包。

  治法:清心开窍。

  代表方:安宫牛黄丸、至宝丹或紫雪丹。

  4.暑热生风证

  临床表现:高热,神昏,四肢抽搐,舌质红绛苔黄燥,脉洪数或弦数。

  证机概要:热极生风,暑热扰心。

  治法:清热凉肝息风。

  代表方:羚角钩藤汤。

  3、调养与防治常规建议

  阴暑即中暑阴证,在日常生活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养防治。

  1.情志调养

  注意调摄精神,避免情绪急躁,心肝火旺的患者更易中暑。因此,注意精神的调适,学会心平气和,以达到“心静自然凉”,可通过佩戴中药香囊、瑜伽、冥想、打坐等辅助静心开郁。

  2.起居调养

  生活要有规律,注意劳逸适度。少去人多、拥挤的场所,保证房间空气流通。注意不要贪凉,尤其是不要对着风扇或空调风直吹,不可赤脚走路、夜间露宿室外或坐卧于阴寒潮湿之地。夏季暑热湿盛,毛孔开张,腠理疏松,风、寒、湿邪易侵袭人体阻滞气机,暑气不得散引发阴暑。

  3.饮食调养

  饮食清淡、营养均衡。疾病初期宜多饮水,以适应机体代谢增强的需要,有助于减轻症状、缩短病程。日常饮食可摄入富含维生素、蛋白质等易消化的食物,如番茄、胡萝卜、鱼、虾等。疾病后期则宜多用开胃健脾之品,以及调补正气的食物,如山楂、山药、土豆、地瓜等。少吃油腻、高脂肪食物,注意节制生冷饮食,尤其忌急吃、多吃冰冷食物。

  4.运动调养

  禁止在运动出汗后立即进行冷水淋浴或喝冷饮。日常保持一定的体育锻炼,注意及时补充水分。症状缓解后适合进行中低强度的运动,如散步、太极拳、八段锦等,适当出汗会带走体表的寒湿。注意不要在烈日下进行运动。症状严重时应以休息为主。

  5.中成药建议

  藿香正气口服液:功效为解表化湿、理气和中,适用于中暑阴证者。需要注意的是,本药含生半夏,应严格按说明书用法用量服用,不宜过量或长期服用。儿童、孕妇及哺乳期女性慎用,年老体弱及慢性病患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6.穴位建议

  阴暑以灸为主,可选取百会穴、气海穴、关元穴、脾俞穴、肾俞穴、足三里穴等穴位,每穴艾灸 10 ~ 15 分钟,每日 1 次,发病后灸 3 日即可,以皮肤潮红为度。如有发热症状,可先在大椎处刮痧,而后艾灸。

  7.其它

  如果突然出现高热、出汗、神昏、嗜睡,甚至抽搐,应及时就医。

  4、现代医学的认识

  胃肠型感冒主要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胃肠功能紊乱,但不包括传染性病毒引起的腹泻、流感等。本病可参考中医学的阴暑进行辨治。

  流行病学:

  胃肠型感冒全年均可发生,以夏、秋季为主。

  临床分型及主要表现:

  患者主要表现为胃胀、腹痛、呕吐、腹泻,一天排便多次。患者身体感觉乏力,还伴有感冒的典型症状,如咽喉痛、鼻塞、流涕、咳嗽、咳痰、发热和全身酸痛等。

  治疗方法:

  1.以抗病毒为主的抗感染治疗

  由于本病是病毒感染为主,主要治疗药物为抗病毒药物,常用药物如抗病毒口服液、利巴韦林颗粒等。如果血液检查发现混合有其他细菌感染时,遵医嘱使用相应的抗菌药物,如小檗碱、诺氟沙星。患者应注意不要盲目使用抗菌药,盲目使用非但无效,反而会导致肠道正常菌群紊乱,加重病情、延长病程。

  2.对症治疗

  对于腹泻严重的患者,可用蒙脱石散(吸附收敛止泻)、口服补液盐,迅速解除症状并缩短病程。切忌滥用其他止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