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的话:
本书将时令节气和不同体质相结合,旨在为读者养生保健和预防疾病指明方向。出现不适请您及时就诊,接受专业医师的治疗,避免自行用药。
1、本周历法解析
【2025年10月20日——2025年10月26日】本周节气:
寒露节气第三候、霜降节气第一候。寒露第三候菊有黄华,菊花被视为傲寒的标识,农历九月也被称为菊月;霜降第一候豺乃祭兽,肉食动物将自己的猎物摆放好,仿佛具有了感恩上苍馈赠之祭礼的仪式感,走兽感受阴寒之气,在暮秋时节开始筹集过冬的“粮草”。
运气分析:
本周处于乙巳年五之气,主气为阳明燥金,客气为太阴湿土,岁运是金运不及,受五之气客气太阴湿土的影响,天气湿度仍大,进入霜降节气,气温逐渐下降,此时寒湿较盛。
本周病症:泄泻。
病证分析:
脾胃阳气充足则能健运,大肠小肠各司其职,饮食水谷传导有序。受五运六气影响,本周寒湿之邪较盛,若延续夏季的饮食习惯,过度喝冷饮、生吃瓜果;或气温下降时仍着夏装;或淋雨后更换衣物不及时,以至寒湿内蕴或从肌肤浸淫,伤及脾胃阳气,脾运失职,水谷不化,小肠无以分清泌浊,大肠传化失常,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混杂而下,则发生泄泻。
2、中医学有关辨识
在中医学中,泄泻是一种疾病。泄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溏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症的疾病。古代将大便溏薄而势缓者称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势急者称为泻,现统称为泄泻。
病机:
泄泻的基本病机为脾虚湿盛,肠道传化失司。病位在脾胃、大小肠,脾失健运是关键,与肝、肾也有着密切关系。病理因素主要是湿。可夹寒、夹热、夹滞,变化多端。泄泻的病理性质,初起以邪实为主,久病多虚或虚实夹杂。暴泻多属实证,久泻多属虚证。
证治分类:
1.暴泻
(1)寒湿内盛证
临床表现:泄泻清稀,甚则如水样,脘闷食少,腹痛肠鸣;或兼恶寒,发热,头痛,肢体酸痛;舌苔白或白腻,脉濡缓。
证机概要:寒湿之邪,困脾伤肠。
治法:芳香化湿,疏表散寒。
代表方:藿香正气散。
(2)湿热中阻证
临床表现:泄泻腹痛,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粪色黄褐臭秽,肛门灼热;烦热口渴,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证机概要:感受湿热之邪,肠腑传化失常。
治法:清热利湿,分消止泻。
代表方:葛根芩连汤。
(3)食滞肠胃证
临床表现:腹痛肠鸣,泻下粪便臭如败卵,泻后痛减;脘腹胀满,嗳腐酸臭,不思饮食;舌苔垢浊或厚腻,脉滑。
证机概要:宿食阻滞肠胃,脾胃运化失司。
治法:消食导滞,和中止泻。
代表方:保和丸。
2.久泻
(1)肝气乘脾证
临床表现:肠鸣攻痛,腹痛即泻,泻后痛缓,每因抑郁恼怒,或情绪紧张而发泄泻;伴有胸胁胀闷,嗳气食少,腹痛攻窜,肠鸣矢气;舌淡红,脉弦。
证机概要:肝失条达,横逆侮脾,脾运无权。
治法:抑肝扶脾。
代表方:痛泻要方。
(2)脾胃虚弱证
临床表现:大便时溏时泻,迁延反复,稍进油腻食物,则大便溏稀,次数增加,或完谷不化;伴食少纳呆,脘闷不舒,面色萎黄,倦怠乏力;舌质淡,苔白,脉细弱。
证机概要:脾胃虚弱,运化无权。
治法:健脾益气,化湿止泻。
代表方:参苓白术散。
(3)肾阳虚衰证
临床表现:黎明前腹部作痛,肠鸣即泻,泻后痛减,完谷不化;腹部喜暖喜按,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
证机概要:命门火衰,脾失温养,水谷不化。
治法:温肾健脾,固涩止泻。
代表方:四神丸。
3、调养与防治常规建议
本周高发的泄泻主要为寒湿内盛,在日常生活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养防治。
1.起居调养
注意规律作息,建议避免晚起,因为此时寒湿较盛,易伤脾胃阳气,早上 9点是脾经兴旺之时,如果 9 点还在睡眠中,长此以往则容易导致脾阳衰弱、脾不升清,更不利于将寒湿邪气祛除。
2.饮食调养
注意饮食调节,清淡饮食,营养全面均衡。寒湿内盛的泄泻患者建议多吃性温的食物,如炖汤时加入苏叶、草果、肉豆蔻等。此时不适合多食生冷瓜果。中医认为凡饮食入于胃中,均需要脾的运化、胃的腐熟,而生冷之品则需要消耗更多的阳气才能运化腐熟,在天气逐渐转凉时更需要注意服用温热的食物。此外,肥甘厚味之品容易产生痰湿,多食有碍脾胃运转,应适量食用,在烹饪时也可使用芳香化浊之物中和,如烹饪水产品时可适当使用紫苏、生姜等。
3.运动调养
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规律运动。此时应注意运动场地与着装的选择。中医认为脾合肌,适当运动亦有助于脾胃的运化。但是运动应注意避风雨,不在江边、水边运动;运动着装应保护肚脐与后背,使之处于温暖、避风的状态;运动后应保持皮肤干爽,不用冷水洗头、不饮用冷水。
4.情志调养
注意情绪调畅,避免焦虑、发怒。今年岁运与此时主运均为金运不足,金不足则无以制木,木气最宜调畅,此时焦虑、发怒则容易木气乘脾土,导致泄泻加重。
5.中成药建议
保济丸:功效为解表、祛湿、和中,适用于泄泻属于湿盛或兼表证者。
6.穴位建议
中脘穴、足三里穴、阴陵泉穴,中脘穴可热敷热熨;足三里穴、阴陵泉穴可按揉 15 分钟,以酸胀为度。
4、现代医学的认识
泄泻是现代医学急慢性肠炎、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功能性腹泻等疾病的常见临床表现,本周以肠易激综合征为例进行介绍。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以腹痛伴排便习惯改变为特征而无器质性病变的常见功能性肠病。各种刺激(如进食、肠腔扩张、肠内容物及某些消化道激素)的动力学反应过强与内脏组织对于刺激的感受性增强可能为本病的核心发病机制。
流行病学:
发病者以中青年居多,男女比例约 1∶2,且有家族聚集倾向。饮食因素是诱发或加重本病症状的主要因素。
临床分型及主要表现:
几乎所有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腹痛,部位不定,以下腹和左下腹多见,排便或排气后缓解,极少有睡眠中痛醒者。
1.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
此型患者常排便较急,粪便呈糊状或稀水样,一般每日 3 ~ 5 次,少数严重发作期可达 10 余次,可带有黏液,但无脓血,部分患者腹泻与便秘交替发生。
2.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
此型患者常有排便困难,粪便干结、量少,呈羊粪状或细杆状,表面可附黏液,常伴腹胀、排便不尽感,部分患者同时有消化不良症状,以及失眠、焦虑、抑郁、头晕、头痛等精神症状。
治疗方法:
主要介绍常用的药物治疗方法。
1.缓解腹痛
(1)解痉药
① 钙通道阻滞剂:能够缓解平滑肌痉挛,还可以降低内脏高敏感性,对腹痛也有一定疗效,且药物不良反应较少,常用药物为匹维溴铵。
② 抗胆碱能药物:为最常用的解痉药,可以暂时缓解与肠痉挛相关的疼痛。如阿托品和莨菪碱类,可作为缓解腹痛的短期对症治疗药物。多数解痉药因含有天然颠茄生物碱,不良反应有口干、面红、视物模糊,少见排尿困难、尿潴留及
嗜睡等,老年人应慎用。
(2)调节内脏感觉的药物
① 5- 羟色胺选择性拮抗剂:可以降低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对内脏刺激性疼痛的敏感性,也可增加直肠的顺应性,并延长通过结肠的时间,从而改善患者腹痛症状,减少大便次数,常用药物为阿洛司琼。推荐用于常规治疗无效的女性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但存在发生便秘和结肠出血等潜在严重并发症的风险。
② 5- 羟色胺受体激动剂:具有促动力作用,能刺激加快肠道蠕动,适用于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如普卡必利可减轻患者腹痛、腹胀症状,使排便通畅。
2.控制腹泻
腹泻患者可根据病情适当选用止泻药,外周阿片类药物如洛哌丁胺或地芬诺酯,适用于腹泻症状较重者的短期治疗,可小剂量使用洛哌丁胺。不良反应有头痛、便秘、腹胀及恶心等。应注意用量,止泻后则无须继续服用。
3.缓解便秘
(1)泻药:对以便秘症状为主的患者,宜使用作用温和的轻泻剂,常用渗透性轻泻剂如聚乙二醇、乳果糖或山梨醇,容积性泻药如甲基纤维素等也可选用。
(2)促动力药:此类药物如莫沙必利、依托必利等,能够促进小肠和结肠蠕动。马来酸曲美布汀是消化道双向调节剂,对各种类型的肠易激综合征症状都有较好的效果。
4.纠正肠道菌群失调
如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制剂,可纠正肠道菌群失调,对腹泻、腹胀有一定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