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的话:
本书将时令节气和不同体质相结合,旨在为读者养生保健和预防疾病指明方向。出现不适请您及时就诊,接受专业医师的治疗,避免自行用药。
1、本周历法解析
【2025年9月15日——2025年9月21日】
本周节气:
白露节气第二候、第三候。白露第二候玄鸟归,第三候群鸟养羞,本周阴阳转换,阴气渐重,阳气渐弱。
运气分析:
本周处于乙巳年四之气,主气为太阴湿土,客气为少阴君火,岁运是金运不及,白露节气,天气渐凉,空气开始变得干燥,又经过了夏季伤阴,本周处于阴分不足、虚火扰神的状态。
本周病症:不寐(阴虚火旺)。
病证分析:
阳入于阴则寐,阳出于阴则寤,阳气能够被足够的阴气包含则入睡,阳气从阴分出来则睡醒。从节气来看,白露节气中后期,早晚天气转凉,空气开始变干燥,内伤阴伤较明显,阴不制阳,虚火妄动,虚火扰神,出现入睡困难的症状。平素有烦躁、心慌、手脚心热、夜间盗汗等症状者尤须注意。
2、中医学有关辨识
失眠在中医学中称为不寐,又称“不得眠”“不得卧”“目不瞑”。不寐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种疾病,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则彻夜不寐。
病机:
中医学认为,不寐多因饮食不节,情志失常,劳倦、思虑过度,以及病后、年迈体虚等因素,导致心神不安,神不守舍。不寐的病位主要在心,与肝、脾、肾关系密切。不寐的病理变化总属阳盛阴衰、阴阳失交,一种是阴虚不能纳阳,一种是阳盛不得入于阴。不寐的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肝郁化火,或痰热内扰,或胃气不和,导致心神不安,多属实证。心脾两虚,气血不足,或由心胆气虚,或由阴虚火旺,或由心肾不交,水火不济,心神失养,神不安宁,多属虚证,但久病可表现为虚实兼夹,或为瘀血所致。
证治分类:
1.肝火扰心
临床表现:失眠多梦,甚则彻夜不眠,急躁易怒,伴头晕头胀,目赤耳鸣,口干而苦,不思饮食,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而数。
证机概要:肝郁化火,火扰心神,神不安而不寐。
治法:疏肝泻热,镇心安神。
代表方:龙胆泻肝汤。
2.痰火内扰证
临床表现:失眠,心烦,口苦,目眩,头重,胸闷,恶心,嗳气,痰多;舌质偏红,舌苔黄腻,脉滑数。
证机概要:肝胆之经痰火内盛,扰乱心神。
治法:化痰清热,养心安神。
代表方:清火涤痰汤。
3.胃气不和证
临床表现:失眠兼食滞不化的症状,如脘腹胀满或胀痛,时有恶心或呕吐,嗳腐吞酸,大便异臭,或便秘,腹痛;舌苔黄腻或黄燥,脉弦滑或滑数。
证机概要:食滞未化,胃气不和,升降失常,扰乱心神,即“胃不和则卧不安”。
治法:和胃化滞。
代表方:轻症可用保和丸或越鞠丸加山楂、麦芽、莱菔子;重症者宜用调胃承气汤。
4.心脾两虚证
临床表现:患者不易入睡,或睡中多梦易醒,醒后再难入睡;或兼见心悸、神疲、乏力、口淡无味,或食后腹胀,不思饮食,面色萎黄;舌质淡,舌苔薄白,脉缓弱。
证机概要:心脾两虚,营血不足,不能奉养心神。
治法:补益心脾,养心安神。
代表方:归脾汤。
5.阴虚火旺证
临床表现:心烦,失眠,入睡困难;同时兼有手足心发热,盗汗,口渴,咽干,或口舌糜烂;舌质红,或仅舌尖红,少苔,脉细数。
证机概要:心阴不足,阴虚生内热,热扰心神。
治法:滋阴降火,清心安神。
代表方:黄连阿胶汤。
6.心肾不交证
临床表现:心烦失眠,头晕耳鸣,烦热盗汗,咽干,精神萎靡,健忘,腰膝酸软;男子滑精阳痿,女子月经不调;舌尖红,苔少,脉细数。
证机概要:水亏于下,火炎于上,水不得上济,火不得下降,心肾无以交通,故心烦不寐。
治法:交通心肾。
代表方:交泰丸。
7.肝郁血虚证
临床表现:难以入睡,即使入睡,也多梦易惊;或胸胁胀满,善太息,平时性情急躁易怒;舌红,苔白或黄,脉弦数。
证机概要:郁怒伤肝,肝气郁结,郁而化热,郁热内扰,魂不守舍。
治法:疏肝养血安神。
代表方:酸枣仁汤加柴胡。
8.心虚胆怯证
临床表现:虚烦不得眠,入睡后又易惊醒;终日惕惕,心神不安,胆怯恐惧,遇事易惊,并有心悸、气短、自汗等症状;舌质正常或淡,脉弦细。
证机概要:心气虚则心神不安,胆气虚则遇事易惊,胆怯恐惧。
治法:益气镇惊,安神定志。
代表方:安神定志丸加炒酸枣仁、夜交藤、牡蛎。
3、调养与防治常规建议
本周受到秋天燥气的影响,容易损伤阴液,而出现阴液亏虚、阳气相对亢盛的状态,故本周高发的不寐属于阴虚火旺,在日常生活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养防治,固护阴液。
1.情志调养
肺属金,与秋相应,肺在志为悲为忧。阴虚者对秋天气候的变化敏感,尤其是一些中老年人目睹秋风冷雨,花木凋零,万物萧条的深秋景况,常在心中引起悲秋、凄凉、垂暮之感,易产生抑郁等消极情绪。为防止出现消极情绪,生活要有规律,可在晴天多做户外活动,少独处,多参加集体活动,保持乐观积极的个性。
2.起居调养
白露后阴气上升、阳气下降,早晚气温较凉,若下雨则气温下降更明显,适当增减衣物,需注意腰腹部、膝关节、足部的保暖,不要刻意露出后背及肚脐,尽量减少穿凉鞋,夜晚睡觉时关好门窗,防止寒气侵袭。忌熬夜,入睡困难可提早放下手机,适当伴随催眠的轻音乐,尽量在 11 点前入睡。
3.饮食调养
白露后空气逐渐干燥,易使肺脏被燥邪所伤,出现口干咽干、大便干、皮肤干等表现,故饮食上仍宜清淡,可多食雪梨、银耳、百合、枸杞、山药等益胃生津润燥的食物,少吃葱姜、花椒、烧烤等辛辣食物。
4.运动调养
锻炼应动静相宜,运动量不宜过大,出微汗即可,如果大汗淋漓,就会损伤津液,加重秋燥的症状。老年人可以散步、慢跑、打太极拳,中青年人可选择登山、打球、跑步等,同时,还可以配合一些“静功”,如呼吸吐纳、闭目养神等,做到动静结合。老年人和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不宜在晨雾中锻炼。
5.中成药建议
天王补心丸:功效为滋阴养血,补心安神;可用于心阴不足,心悸健忘,失眠多梦,大便干燥。
6.穴位建议
涌泉穴、安眠穴、神门穴、曲池穴,每次按揉 2 ~ 3 分钟,每日 1 ~ 2 次。
4、现代医学的认识
现代医学中的失眠障碍多可参考中医学的不寐辨治。失眠障碍指无法入睡或无法保持睡眠状态,导致睡眠不足,又称入睡和维持睡眠障碍,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种病症,为各种原因引起入睡困难、睡眠深度或频度过短(浅睡性失眠)、早醒及睡眠时间不足或睡眠质量差等。
流行病学:
失眠障碍可发生在各个年龄段,其中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老年人患病率高于中青年人。曾经存在失眠发作的人群的再次发病率是其他普通人群的 5.4 倍。有家族史的普通人群的新发病率是无家族史人群的 3 倍。70% ~ 80% 的精神障碍患者均报告有失眠症状,而 50% 的失眠患者同时患有 1 种或 1 种以上精神障碍。慢性内科疾病患者往往报告有失眠症状,而失眠人群罹患内科疾病的发生率显著高于非失眠人群。同时,失眠患者往往具有某些个性特征,比如神经质、内化性、焦虑特性及完美主义。
临床分型及主要表现:
失眠障碍根据病程分为 3 种类型,即慢性失眠障碍、短期失眠障碍和其他失眠障碍。成人失眠的频率和持续时间标准可能不适用于 1 岁以内的幼儿。
1.慢性失眠障碍
慢性失眠障碍是指失眠症状的频率大于每周 3 次,并持续时间超过 3 个月,这些频率和阈值与疾病结局有关。
2.短期失眠障碍
短期失眠障碍的诊断要求相对宽松,没有频率要求。对于短期失眠障碍,大约有 70% 的患者在 3 个月内可自行缓解,但仍有 30% 的患者会发展为慢性失眠障碍。如果不进行治疗,约有 70% 的失眠障碍患者在 1 年后仍存在失眠,约50% 的患者在 3 年后仍受到失眠的困扰。
3.其他失眠障碍
对于少数不符合慢性或短期失眠障碍标准,但有足够的失眠症状值得临床关注的个案,应被诊断为其他失眠障碍。
治疗方法:
主要介绍常用的药物治疗方法。
1.苯二氮䓬䓬类和非苯二氮䓬䓬类药物
苯二氮䓬类常用的药物有地西泮、艾司唑仑等;非苯二氮䓬类常用的药物有佐匹克隆、右佐匹克隆、唑吡坦等。
2.褪黑素受体激动剂
褪黑素受体激动剂如雷美替胺,与苯二氮䓬类药物相比,它的优势在于无依赖性和成瘾性,此类药物作用于患者的睡眠期,减少入睡时间,从而延长总睡眠时长。
3.食欲素受体拮抗药
常用药物为苏沃雷生。食欲素是一类能够通过影响机体摄食行为来调节睡眠与觉醒状态的因子,根据《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2023 版)》,一项荟萃分析证实食欲素受体拮抗药在维持睡眠时间方面的疗效明显优于安慰剂。
4.其他药物
抗精神类药物、抗抑郁类药物也可有效治疗失眠,但因其存在较多药物不良反应而不能广泛应用于失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