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时病五十二方》第三十二周:咳嗽

发布日期:2025-09-01 10:31:22 信息来源:中医基础研究所 作者:尹勇

  写在前面的话:

  本书将时令节气和不同体质相结合,旨在为读者养生保健和预防疾病指明方向。出现不适请您及时就诊,接受专业医师的治疗,避免自行用药。

  1、本周历法解析

  【2025年9月8日——2025年9月14日】

  本周节气:

  白露节气第一候、第二候。白露第一候鸿雁来,第二候玄鸟归,此时阴气渐重,露凝而白。

  运气分析:

  本周处于乙巳年四之气,主气为太阴湿土,客气为少阴君火,客气生主气,土气为要。时至仲秋,因岁运为金运不及,则暑热余温尚存,昼夜温差较大,肺易感外邪,发为咳嗽。

  本周病症:咳嗽(外感,风燥伤肺)。

  病证分析:

  随着白露节气的到来,昼夜温差开始增大,结合五运六气来看,白天可能仍然温暖,但晚上温度会下降,如果衣物增减不及或夜间外出,又因日常过食生冷寒凉、肥甘厚腻之品,中焦失运,则易因外感病邪而发为咳嗽,时处秋季多为燥咳,因此建议不要穿得过少,避免暴露下肢和关节部位,饮食有节。

  2、中医学有关辨识

  中医学认为,咳嗽是指因肺失宣降、肺气上逆而引起咳嗽作声、咳吐痰液的病证,也是肺系疾病的主要症状。分而言之,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但一般多痰声并见,难以截然分开,故常咳嗽并称。

  病机:

  咳嗽的基本病机为邪犯于肺,肺失宣肃,肺气上逆。病位在肺,涉及肝、脾、肾等多个脏腑。咳嗽的病因有外感和内伤两类:外感咳嗽属于邪实,为六淫外邪犯肺,肺气壅遏不畅所致。因于风寒者,肺气失宣,津液凝滞;因于风热者,肺气不清,热蒸液聚为痰;因于风燥者,燥邪灼津生痰,肺气失于润降,则发为咳嗽。若外邪未能及时解散,还可发生演变转化,如风寒久郁化热,风热灼津化燥,肺热蒸液成痰等。内伤咳嗽,病理因素主要为痰与火。痰有寒热之别,火有虚实之分。痰火可互为因果,痰可郁而化火(热),火能炼液灼津为痰。因其常反复发作,迁延日久,脏气多虚,故病理性质属邪实与正虚并见。虚实之间尚有先后主次的不同。他脏有病而及肺者,多因实致虚。

  证治分类:

  1.外感咳嗽

  (1)风寒袭肺证

  临床表现: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咳白稀痰;常伴有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痛,恶寒发热,无汗;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证机概要:风寒袭肺,肺气失宣。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代表方:三拗汤合止嗽散加减。

  (2)风热犯肺证

  临床表现: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嘶哑,喉燥咽痛,咳痰不爽,痰黏稠或色黄;常伴有鼻流黄涕,口渴,头痛,恶风,身热;舌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

  证机概要:风热犯肺,肺失清肃。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代表方:桑菊饮。

  (3)风燥伤肺证

  临床表现: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咳出,或痰中带有血丝,咽喉干痛,口鼻干燥;初起或伴有少许恶寒,身热头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而干,脉浮数或小数。

  证机概要:风燥伤肺,肺失清润。

  治法: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代表方:桑杏汤。

  2.内伤咳嗽

  (1)痰湿蕴肺证

  临床表现:咳嗽反复发作,咳声重浊,因痰而嗽,痰出则咳缓,痰多色白,黏腻或稠厚成块,每于晨起或食后咳甚痰多;胸闷脘痞,纳差乏力,大便时溏;舌苔白腻,脉濡滑。

  证机概要:脾湿生痰,上渍于肺,壅遏肺气。

  治法:燥湿化痰,理气止咳。

  代表方: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加减。

  (2)痰热郁肺证

  临床表现:咳嗽气粗,喉中可闻及痰声,痰多黄稠或黏厚,咳吐不爽,或有热腥味,或夹有血丝,胸胁胀满、咳时引痛;常伴有面赤,或有身热,口干欲饮;舌红,苔薄黄腻,脉滑数。

  证机概要:痰热壅肺,肺失肃降。

  治法:清热化痰,肃肺止咳。

  代表方:清金化痰汤。

  (3)肝火犯肺证

  临床表现:上气咳逆阵作,咳时面红目赤,引胸胁作痛,咽干口苦,常感痰滞咽喉而咳之难出,量少质黏,或痰如絮条,症状可随情绪波动而增减;舌红,苔薄黄少津,脉弦数。

  证机概要:肝郁化火,上逆侮肺。

  治法:清肺泻肝,化痰止咳。

  代表方:黛蛤散合加减泻白散加减。

  (4)肺阴亏虚证

  临床表现:干咳,咳声短促,痰少质黏色白,或痰中带血丝;或声音逐渐嘶哑,口干咽燥,午后潮热,颧红盗汗,常伴有日渐消瘦,神疲乏力;舌红少苔,脉细数。

  证机概要:肺阴亏虚,虚热内灼,肺失润降。

  治法:养阴清热,润肺止咳。

  代表方:沙参麦冬汤。

  3、调养与防治常规建议

  本周高发的咳嗽属于外感咳嗽的风燥伤肺证,在日常生活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养防治。

  1.情志调养

  保持精神愉快,避免抑郁恼怒。时至秋令,天地间阳气渐退,阴寒渐生,秋风劲急,落叶纷纷,尤其是秋收过后,大自然的生物也逐渐处于萧条状态,易使人产生悲伤忧愁之感。秋内应于肺,肺在志为忧,悲忧易伤肺,导致咳疾愈发严重。因此,养神要做到内心宁静,神志安宁,心情舒畅。

  2.起居调养

  秋季气候渐凉,应调整作息,早卧早起,宜与日出日落同步,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利于阳气和阴精的收藏。注意保暖。随着气温下降,适时增添衣物,避免受凉,特别是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更应注意保暖,以防感冒和其他季节性疾病。劳逸结合,减轻工作负担,以保护正气,不使身体受邪气的侵扰。切记不可贪凉,易引发腹痛、泄泻等胃肠道不适。

  3.饮食调养

  饮食应以滋润为主,适当服食一些应季水果,如梨、苹果、石榴等,以及具有润肺功效的食物如百合、银耳、莲子等,保持饮食清淡,多饮水,以养阴润燥;避免过多辛辣食物如辣椒、生姜等的摄入,注意饮食卫生,禁食不洁及腐烂变质食物,若食物出现异味、霉斑及时丢弃,切勿再食。

  4.运动调养

  建议进行低负荷有氧运动,如登高、慢跑、散步等,忌久坐不动。规律、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有助于增强体质,但应避免过度运动导致出汗过多,损伤阳气。传统养生保健功法八段锦中“摇头摆尾去心火”“五劳七伤往后瞧”等招式,简单有效,可以帮助调畅气机、宣降肺气、开郁解乏,建议每日清晨 7 点钟左右,整套练习 3 ~ 5 次。

  5.中成药建议

  养阴清肺口服液:功效为养阴润肺、清肺利咽,适用于外感风燥和阴虚内热咳嗽。

  6.穴位建议

  肺俞穴、尺泽穴,每次点揉 5 ~ 10 分钟,每日 2 ~ 3 次,酸胀为宜。

  4、现代医学的认识

  现代医学中的急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病、咳嗽变异性哮喘、肺炎、肺结核等疾病,以咳嗽为主要症状时,大多可以参考中医学的咳嗽辨治。本周以肺炎为例进行介绍。

  肺炎是指终末气道、肺泡及肺间质的炎症,可由多种因素引起,如细菌、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真菌、寄生虫等多种病原微生物及理化因素,其中以细菌性肺炎最为常见。

  流行病学:

  在抗菌药物应用以前,细菌性肺炎对儿童及老年人的健康威胁极大,抗菌药物的出现及发展曾一度使肺炎病死率明显下降,但近年来由于常见病原体的变迁、抗菌药物耐药性等问题,肺炎的病死率又有所上升。

  临床分型及主要表现:

  肺炎按照解剖学分类,可分为大叶性肺炎、小叶性肺炎和间质性肺炎;按照病因分类,可分为细菌性肺炎、非典型病原体所致肺炎、病毒性肺炎、肺真菌病、其他病原体所致肺炎,以及理化因素所致的肺炎;按照患病环境分类,可分为社区获得性肺炎和医院内肺炎。

  细菌性肺炎最常见,其临床表现可轻可重,主要取决于感染的病原体种类及人体的整体状态。常见表现有咳嗽、咳痰,或原有呼吸道症状加重;可出现脓性痰或血痰,伴有或不伴有胸痛。病变范围较大者,可出现呼吸困难,甚至呼吸窘迫。大多数患者可出现发热。患者早期肺部体征无明显异常,严重者可出现呼吸增快、鼻翼煽动、发绀。

  治疗方法:

  肺炎通常由病原体引起,故抗感染治疗是肺炎治疗的关键环节。一旦确诊为肺炎,应尽快给予抗感染治疗,其他治疗包括止咳、化痰等对症治疗,以及针对并发症的治疗。

  1.抗感染治疗

  抗感染治疗包括经验性治疗和针对病原体治疗。前者主要根据患者病史、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患病环境及本地区肺炎病原体流行病学资料,选择抗生素;后者则根据病原学的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的抗菌药物。

  不同的病原体感染首选的抗生素不同,如肺炎链球菌肺炎首选青霉素;肺炎支原体肺炎首选大环内酯类药物;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首选万古霉素;肺念珠菌病首选氟康唑、伊曲康唑;病毒性肺炎首选利巴韦林、阿昔洛韦等。

  2.对症治疗

  咳嗽剧烈者,咳痰量少时,可适当给予镇咳治疗;痰液黏稠不易咳出者给予化痰治疗,可采取口服、雾化吸入或静脉滴注等方式;胸痛明显,可适当镇痛治疗;体温明显升高时予以适当降温处理;发绀、呼吸困难明显者,应给予吸氧;部分重症患者需要呼吸机辅助呼吸治疗。

  3.并发症治疗

  并发感染性休克时,应予以积极纠正休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