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时病五十二方》第三十一周:鼻痒咽干

发布日期:2025-08-25 10:32:45 信息来源:中医基础研究所 作者:尹勇

  写在前面的话:

  本书将时令节气和不同体质相结合,旨在为读者养生保健和预防疾病指明方向。出现不适请您及时就诊,接受专业医师的治疗,避免自行用药。

  1、本周历法解析

  【2025年9月1日——2025年9月7日】

  本周节气:

  处暑节气第二候、第三候。处暑第二候天地始肃,第三候禾乃登,此时天地间的阳气由疏泄转为收敛。

  运气分析:

  本周处于乙巳年四之气,主气为太阴湿土,客气为少阴君火,岁运是金运不及,正值初秋,炎热仍未退散,与主气太阴湿土共同影响人体,本周处于湿热之象易伤阴液的状态。

  本周病症:鼻痒咽干。

  病证分析:

  湿为阴邪,易伤阳气,热为阳邪,灼伤阴液。从五运六气来看,尽管已入秋但受“秋老虎”的影响,各地高温仍在持续,四之气主气太阴湿土作用下,雨水外湿和人喜饮冷导致的内湿明显,天暑下迫,地湿上蒸,人处其中,湿热相加,最先伤及口鼻阴液,出现鼻痒咽干的症状。平素有心烦、口干、皮肤油腻、阴部潮湿等症状者尤须注意。

  2、中医学有关辨识

  中医古代文献中对鼻痒咽干无明确论述,依据其发病情况及相关症状,急性期可属于“伤风鼻塞”“风热喉痹”的范畴,而慢性期则与“痰病”“鼻渊”“梅核气”等的部分症状相似。

  病机:

  鼻痒咽干有虚实之分。实证者多由邪热搏结颃颡(咽喉)而发;虚证者多由脏腑虚损,邪滞不去而致。虚性体质,特别是气虚体质对鼻咽部病变的发生、发展和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证治分类:

  1.风热侵袭颃颡证

  临床表现:鼻咽部干焮不适,干咳少痰,鼻塞,涕黏白或黄稠;鼻咽黏膜红肿,表面附有分泌物;伴有发热、头痛,周身不适,耳痛耳闷;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证机概要:禀赋气虚,加之起居不慎,冷暖失调,风热邪毒上犯颃颡,灼伤黏膜,致鼻咽黏膜红肿而为病。

  治法:疏风清热,解毒利咽。

  代表方:疏风清热汤加减。可加辛夷、苍耳子、蝉蜕以通利鼻窍。

  2.肺胃热壅颃颡证

  临床表现:鼻咽干痛灼热,咳嗽痰稠,不易咳出,鼻塞不通,流黄脓涕,张口呼吸;鼻咽黏膜弥漫性红肿,表面有脓性分泌物附着;伴发热头痛,呕吐腹泻,颈项强直;舌红,苔黄,脉洪数。

  证机概要:过食辛辣煎炸,肺胃积热,复感外邪,内外邪毒搏结;或外邪壅盛传里,火热邪毒结聚,蒸灼颃颡,致脉络瘀阻,鼻咽红肿化脓而为病。

  治法:清泄肺胃,解毒利咽。

  代表方:清咽利膈汤加减。咽痛甚者加马勃、山豆根;高热不退者加水牛角、大青叶。可以酌情配合服用八宝丹。

  3.阴虚颃颡失濡证

  临床表现:鼻咽干灼,隐隐作痛,咽痒干咳,午后加重,涕或痰中带血丝;鼻咽黏膜充血少津,薄亮如镜,或黏膜粗糙,有溃疡;伴心烦失眠,手足心热,腰膝酸软,头晕纳差;舌红,少苔,脉细或细数。

  证机概要:素体阴虚,或温热病后,耗伤肺肾阴液,肺肾阴虚,津液不足,鼻咽失于滋养;阴虚生内热,虚火上炎,蒸灼鼻咽而为病。

  治法:滋养肺肾,降火利咽。

  代表方:偏于肺阴虚者用养阴清肺汤,偏于肾阴虚者用知柏地黄汤。若兼见脾气虚弱证,可合用四君子汤加瓜蒌、浙贝母。此外,还可以配合应用六味地黄丸、杞菊地黄丸等中成药。

  3、调养与防治常规建议

  本周高发的鼻痒咽干属于阴虚颃颡失濡证,在日常生活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养防治。

  1.情志调养

  时至处暑,特别是天气突变时,节气所带来的肃杀之气容易令人生愁。故本周需要避免悲伤情绪,让自己保持乐观愉快,如此气机调畅才可保证肺的生理功能正常,可以抵御外界邪气对机体的入侵。情绪宜缓,多做深呼吸以宣肺气,不宜躁进亢奋或郁结抑郁。

  2.起居调养

  处暑节气昼夜温差较大,需酌情增减衣物,避免居住在低洼潮湿之地,注意开窗使空气流通,不可一冷一热频繁转换。晚上睡觉则关好门窗,防止夜间受凉,注意腹部和脚踝保暖。自然界阳气由疏泄逐渐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也要顺之变化,早睡早起,睡眠要充足以缓解秋乏。

  3.饮食调养

  注意饮食调节,清淡饮食,营养全面、均衡。可适当多吃滋阴润肺的食物,如老鸭、白藕、百合、山楂、乌梅等。此时正是喝酸梅汤、用五指毛桃煲汤的好时机,解暑滋阴,清利湿热。少吃烧烤熏炙类、辛辣类伤阴食物,以及荔枝、樱桃、杏等温热性质的水果。因酒是发酵饮品,长期饮酒或饮酒过量都会酿生湿热,故需少饮或不饮酒。

  4.运动调养

  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规律运动。身体条件允许者,本周节气适宜在清晨或傍晚较凉爽时进行较大运动量的锻炼,如长跑、游泳、武术、登山、各种球类运动等,可帮助缓解秋乏,增强体质,补养肺气。运动出汗后,衣服要勤洗勤换,避免湿邪侵入体内。

  5.中成药建议

  养阴清肺丸:功效为养阴润肺、清肺利咽,用于阴虚肺燥,咽喉干痛,干咳少痰。

  双料喉风散:功效为清热解毒、消肿利咽,经鼻腔向鼻咽部喷(吸)入,可用于肺胃热毒炽盛所致的咽喉肿痛。

  6.穴位建议

  支沟穴、阴陵泉穴每次按揉 2 ~ 3 分钟,每日操作 1 ~ 2 次。

  7.蒸汽或雾化吸入

  板蓝根、连翘、野菊花、蒲公英煎汤,趁热吸入其蒸汽。亦可用蜂蜜加入开水杯中,搅匀后吸入蒸汽。

  4、现代医学的认识

  鼻痒咽干是现代医学中的鼻咽炎、萎缩性鼻炎、真菌性鼻窦炎等疾病的常见症状。本周以鼻咽炎为例介绍现代医学的认识。

  鼻咽炎是鼻咽黏膜、黏膜下组织的非特异性炎症,常累及鼻咽部淋巴组织。本病可以单独发生,亦可与邻近器官同时发病。

  流行病学:

  婴幼儿发病率较高。据统计,1 个月以内婴儿发病率可达 76%,而且症状较重;人群鼻咽炎总患病率可达 60%。

  临床分型及主要表现:

  1.急性鼻咽炎

  (1)症状:婴幼儿与成人表现有很大差异。婴幼儿的全身及局部症状均较明显,如高热、呕吐、腹痛、腹泻及脱水表现,严重者可出现脑膜刺激征及全身中毒症状;局部症状有鼻塞、流黏液涕或脓样涕,严重者张口呼吸,拒吮奶。成人

  症状较轻,且以局部症状为主,如鼻咽干热、灼痛,鼻塞,流水样或黏性脓涕,可伴有头痛,或颈部淋巴结肿大并有压痛。由于鼻咽部位置隐蔽,发病时常和急性鼻炎、急性扁桃体炎同时存在,故易被忽视。

  (2)体征:间接或电子鼻咽镜、鼻内镜检查,可见咽后壁有黏脓性分泌物从鼻咽流下,鼻咽黏膜弥漫性充血肿胀,腺样体尤甚,表面附有脓性分泌物。

  2.慢性鼻咽炎

  (1)症状:鼻咽干燥不适感,异物感,痰黏附感,常有频繁咳痰动作,但痰液较少,间有痰中带血丝,可伴声嘶、头痛等。因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常易与鼻炎、咽异感症等相混淆。

  (2)体征:间接或电子鼻咽镜、鼻内镜检查,可见鼻咽黏膜充血、增厚,淋巴组织增生或有糜烂、溃疡,表面有分泌物附着,或黏膜干薄发亮,或有咽侧索红肿。以咽拭子在局部摩擦,鼻咽擦痛较明显,并常有血迹黏附于咽拭子上。

  治疗方法:

  主要介绍药物治疗的方法。

  1.抗感染药物

  急性鼻咽炎应给足量抗感染药物,以便及时控制感染,防止引发邻近器官并发症。如果是细菌感染,首选青霉素或头孢类口服或静滴;如果是病毒感染,可用吗啉胍注射液、喜炎平注射液等。抗感染药物需要遵医嘱使用,避免滥用导致病情的加重或产生耐药性。

  2.局部用药

  (1)鼻腔用药:急性期,可用 1% 味麻滴鼻液滴鼻或盐酸赛洛唑啉鼻喷剂喷鼻;亦可用中药制剂 50% 鱼腥草液滴鼻,每日 2 ~ 3 次。慢性期可以用生理性海水鼻腔喷雾。

  (2)鼻咽涂药:慢性鼻咽炎者,可在鼻咽涂药。咽拭子蘸 1% 碘甘油或 1%硫酸锌液涂擦鼻咽,每日 1 次,可连用 2 ~ 3 周。也可用 5% ~ 10% 硝酸银涂擦鼻咽部,每周 2 ~ 3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