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的话:
本书将时令节气和不同体质相结合,旨在为读者养生保健和预防疾病指明方向。出现不适请您及时就诊,接受专业医师的治疗,避免自行用药。
1、本周历法解析
【2025年8月25日——2025年8月31日】
本周节气:
处暑节气第一候、第二候。处暑第一候鹰乃祭鸟,第二候天地始肃,此时秋之肃气明显,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
运气分析:
本周处于乙巳年四之气,主气为太阴湿土,客气为少阴君火,客气生主气,土气为要。岁运为金运不及,则暑湿流连不去,湿热下迫大肠,以致肠道气机不利,易发为里急后重之症。
本周病症:里急后重。
病证分析:
小肠进一步消化食物后将水谷精微吸收,食物残渣则输送到大肠同时吸收大量水液。大肠将小肠泌别清浊后剩下的食物残渣,吸收多余水分变成粪便。本周湿热下迫大肠影响肠道气机,可出现里急后重、腹痛、腹泻的症状。平素有排便灼热、大便稀溏等症状者尤须注意。
2、中医学有关辨识
中医学中,里急后重为痢疾的主症之一,痢疾,是以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为主症,或具有传染性的疾病,多发于夏秋季节。
病机:
痢疾病位在肠,与脾胃密切相关,日久及肾。基本病机为湿热、寒湿、食滞和疫毒之邪壅塞肠中,气血凝滞,脂膜血络受伤,肠道传导失司。肠道脂络腐败化为脓血而痢下赤白。气机阻滞,腑气不通,故腹痛、里急后重。病理因素有湿热、寒湿、疫毒、食积,以湿邪为主。初期多为实证,下痢日久,可由实转虚或虚实夹杂。
证治分类:
1.湿热痢
临床表现: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赤多白少,或纯下赤冻,肛门灼热,小便短赤,或发热恶寒,头痛身楚;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浮数。
证机概要:湿热壅滞,气血凝滞,大肠传导失司。
治法:清肠导滞,调气行血。
代表方:芍药汤。
2.疫毒痢
临床表现:起病急骤,壮热口渴,头痛烦躁,恶心呕吐,大便频频,痢下鲜紫脓血,腹痛剧烈,里急后重明显,甚者神昏惊厥,或痉厥抽搐,或面色苍白,汗冷肢厥;舌红绛,苔黄燥,脉滑数或微欲绝。
证机概要:疫邪热毒,壅滞肠中,燔灼气血,蒙蔽清窍。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代表方:白头翁汤合芍药汤加减。
3.寒湿痢
临床表现:腹痛拘急,痢下赤白黏冻,白多赤少,或为纯白冻,里急后重,口淡乏味,脘胀腹满,头身困重;舌淡,苔白腻,脉濡缓。
证机概要:寒湿客肠,气血凝滞,传导失司。
治法:温化寒湿,调气和血。
代表方:不换金正气散。
4.阴虚痢
临床表现:痢下赤白,日久不愈,脓血黏稠,或下鲜血,脐下灼痛,虚坐努责,食少,心烦口干,至夜转剧;舌红绛少津,苔少或花剥,脉细数。
证机概要:营阴亏虚,湿热内郁,肠络受损。
治法:养阴和营,清肠止痢。
代表方:黄连阿胶汤合驻车丸加减。
5.虚寒痢
临床表现:腹部隐痛,缠绵不已,喜按喜温,痢下赤白清稀,无腥臭,或为白冻,甚则滑脱不禁,肛门坠胀,便后更甚,形寒畏冷,四肢不温,食少神疲,腰膝酸软;舌淡,苔薄白,脉沉细弱。
证机概要:下痢日久,脾肾阳虚,关门不固。
治法:温补脾肾,收涩固脱。
代表方:桃花汤合真人养脏汤加减。
6.休息痢
临床表现:下痢时发时止,迁延不愈,常因饮食不当、受凉、劳累而发,发时大便次数增多,夹有赤白黏冻,腹胀食少,倦怠嗜卧;舌淡苔腻,脉濡软或虚数。
证机概要:病久正伤,正虚邪恋,脾阳不振,邪滞肠腑。
治法:温中清肠,调气化滞。
代表方:连理汤。
3、调养与防治常规建议
本周高发的里急后重属于湿热痢的范畴,在日常生活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养防治。
1.情志调养
保持精神愉快,避免抑郁恼怒,减轻秋季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收敛思绪,不急不躁,不使精神内耗,保持肺气清肃。肺与大肠互为表里,情志不畅可致肺失肃降,亦会影响大肠传导糟粕之功能,而引发胃肠疾病。
2.起居调养
劳逸结合,减轻工作负担,节制房事,以保护正气,避免受邪气侵扰。切记不可贪凉,勿使风扇或空调风直吹头身,风性轻扬开泄,易使人腠理疏松,寒湿邪气由此而入,直中脏腑,伤人阳气,易引发腹痛、泄泻等胃肠道不适。
3.饮食调养
注意饮食卫生,特别是夏秋季节,不过食生冷之品,有里急后重的患者不要生吃蔬菜、瓜果,可洗干净煮熟再吃。禁食不洁及腐烂变质食物,生、熟食需分装密封保存,剩菜剩饭及时密封存入冰箱,若食物出现异味、霉斑及时丢弃,切勿再食。注意节制饮食,饮食清淡,不过食肥甘厚腻和辛辣之品。
4.运动调养
忌久坐不动,建议进行低负荷有氧运动,如慢跑、散步等,可以促进胃肠道蠕动,有助于消化、吸收,对疾病的恢复有较好的作用,但应注意在运动时一定要适量,以免因为过度运动导致胃肠道受刺激,而导致腹泻、腹痛等症状,不利于疾病的恢复。传统养生保健功法八段锦中“两手托天理三焦”“调理脾胃须单举”等招式,简单有效,可以帮助调理胃肠气血,建议每日清晨 7 点钟左右,整套练习 3 ~ 5 次。
5.中成药建议
香连丸:功效为清热化湿,行气止痛;适用于大肠湿热所致的痢疾,以及泄泻、腹痛、便黄而黏。
6.穴位建议
合谷穴、天枢穴、上巨虚穴,每穴点揉 5 ~ 10 分钟,每日 2 ~ 3 次,酸胀为宜,可调节胃肠蠕动。阳虚可加脾俞穴、肾俞穴艾灸 15 分钟左右,一周 2 次即可,不宜久灸。阴虚加照海穴、血海穴点按 5 ~ 10 分钟,酸胀为宜。
4、现代医学的认识
现代医学中的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阿米巴痢疾,以及溃疡性结肠炎、结肠癌、直肠癌、肠易激综合征等出现里急后重表现的肠道疾病,多可参考中医学的痢疾进行辨治。此外,一些非肠道内疾病亦可有里急后重之症,如盆腔炎性疾病、盆腔位阑尾炎。本周以菌痢为例进行介绍。
流行病学:
菌痢,是志贺菌感染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传染源为患者及带菌者,通过粪 -口途径传播,人群对志贺菌普遍易感。菌痢常年散发,夏秋多见。潜伏期数小时至 7 天,一般为 1 ~ 3 天,流行期为 6 ~ 11 月,发病高峰期在 8 月。
临床分型及主要表现:
1.急性菌痢
(1)普通型菌痢:急起畏寒、高热,体温可达 39℃以上,伴头痛、乏力、食欲减退,并出现腹痛、腹泻,患者多先为稀水样便,1 ~ 2 日后转为黏液脓血便,每日 10 余次至数十次,大便量少,有时纯为脓血便,此时里急后重明显。患者常伴肠鸣音亢进,左下腹压痛。自然病程为 1 ~ 2 周,多数可自行恢复,少数转为慢性。
(2)轻型菌痢:表现为急性腹泻,每日便 10 次以内,稀便有黏液,可无脓血。有轻微腹痛及左下腹压痛,里急后重较轻或缺如。1 周左右可自愈,少数转为慢性。
(3)重型菌痢:多见于老年、体弱、营养不良患者,急起发热,腹泻每日 30次以上,为稀水脓血便,偶尔排出片状假膜,甚至大便失禁,腹痛、里急后重明显。
(4)中毒性菌痢:以 2 ~ 7 岁儿童为多见,多数患儿体质较好,成人偶有发生。起病急骤,病势凶险,突起畏寒、高热,体温 39 ~ 41℃或更高,同时出现烦躁、谵妄、反复惊厥,继而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迅速发生中毒性休克。
临床上又分为休克型、脑型和混合型三种类型。
2.慢性菌痢
(1)慢性迁延型菌痢:急性菌痢发作后迁延不愈而致,时轻时重。长期出现腹痛、腹泻、稀黏液便或脓血便,或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常有左下腹压痛,可扪及增粗的乙状结肠,呈条索状。长期腹泻可导致营养不良、贫血、乏力等。
(2)急性发作型菌痢:有慢性菌痢史,间隔一段时间又出现急性菌痢的表现,但发热等全身毒血症状不明显。常由进食生冷食物或受凉、受累等因素诱发。
(3)慢性隐匿型菌痢:有急性菌痢史,无明显临床症状,但大便培养可检出志贺菌,结肠镜检可发现黏膜炎症或溃疡等病变。
治疗方法:
主要介绍药物治疗的方法。
1.抗菌药物
(1)喹诺酮类:可作为首选药物,首选环丙沙星,其他喹诺酮类也可酌情选用。不能口服者也可静脉滴注。儿童、孕妇及哺乳期女性如非必要不宜使用。
(2)其他抗菌药物:WHO 推荐的二线用药如匹美西林和头孢曲松可应用于任何年龄组,同时对多重耐药菌株有效。阿奇霉素也可用于成年患者。
(3)小檗碱:有减少肠道分泌液的作用,故在使用抗生素时可同时使用。
2.对症治疗
只要有水和电解质丢失,无论有无脱水表现,均应口服补液;严重脱水者可考虑先静脉补液,然后尽快改为口服补液。高热可物理降温为主,必要时适当使用退热药;毒血症状严重者,可以给予小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腹痛剧烈者可用颠茄片或阿托品。
出现休克者,迅速扩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快速给予葡萄糖盐水、5% 碳酸氢钠及低分子右旋糖酐等液体。改善微循环障碍,可予山莨菪碱、酚妥拉明、多巴胺等药物,以改善重要脏器血流灌注。
有肠道功能紊乱者可采用镇静或解痉药物。